2022年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7篇

2022年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7篇2022年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报告】  2022年劳动关系问题调查报告  一、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从_86年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7篇,供大家参考。

2022年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7篇

篇一:2022年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调查报告】

  2022年劳动关系问题调查报告

  一、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从_86年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至_95年国家公

  布《劳动法》,并把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作为建立法制化劳动关系的根底,我国的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劳动关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已经根本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劳动关系。但是随着所有制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个体、私营、外资经济的开展以及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劳动关系和劳动管理不标准的问题日渐突出,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比拟严重。从我们的调查看,主要有以下五类问题:

  第一类问题,欺诈劳动者,使从业人员落入职业陷阱。主要表现是,进门前欺骗,进门后讹诈。一些工作限苦、报酬又很低的用人单位,成心欺骗劳动者,以舒适的工作环境、优厚的工资报酬引诱从业人员上当;一些非法职业介绍机构更是以推荐工作为名,暴力索取登记费、报名费等;还有一些用人单位与非法职业介绍机构勾结,以招工为名,采取各种手段坑蒙拐骗求职人员,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从录用职工后的违法行为看,不少用人单位违法违规,强行向职工收取押金、保证金、培训费、集资款、服装费等,不交费就走人。有的用人单位竟然把违法收费作为生财之道。

  第二类问题,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一是相当一局部个体私营企业不办理用工手续,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从对全县各类企业进行的用工情况检查看,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二是局部国有集体老企业、困难企业,对放长假、两不找、长期在外、长休病假等人员,合同到期既不终止又不续订。三是一些改制企业没有及时与职工变更或续订、终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不理顺,留下许多隐患。这些问题的存在,受害者往往是职工个人。

  第三类问题,扭曲工资分配制度,侵害了职工的劳动报酬权利。主要是拖欠克扣工资、成心降低工资和实物抵工资问题。比方,相当一局部国有集体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长期欠发职工工资;局部改制企业借所谓的按资分配,压低职工工资,

  职工敢怒不敢言,否那么就有下岗的可能;有的企业借最低工资标准,想方设法降低职工工资待遇;还有的违反工资支付规定,变相以实物抵工资,强制职工承包销售本企业的滞销产品,按销售产品的比例提取工资,职工实际上提不到工资。绝大局部个体私营企业实行口头的协议工资,说多少或给多少完全凭业主的意愿,一些业主千方百计榨取员工的血汗钱。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职工及其家庭的根本生活,还引发了大量劳动争议案件和一些暴力刑事案件。

  第四类问题,不缴纳社会保险费,损害职工的长远利益。局部国有、集体和外商投资企业欠缴职工的社会保险费;参保企业中,有的为职工办理养老保险,不办理失业、医疗保险;有些用人单位以试用为借口,长期拖延办理职工社会保险;在参保缴费单位中,还存在压低缴费基数、瞒报少缴等问题。个体私营企业情况更为严重,绝大多数没有为从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

  第五类问题,不落实根本劳动标准,侵犯职工的人身权利。主要问题是延长工时和提高劳动定额。从工时问题看,一些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企业,只有集中工作,没有集中休息。有的甚至认为实行综合工时就可以不受限制地随意延长工时。不少个体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和局部国有集体企业特别是靯帽、服装加工企业,大幅度提高劳动定额,迫使职工加班加点。更有一些个体私营企业强迫职工无偿加班加点,稍有不从就被辱骂、拘禁、殴打。二、调整和标准劳动关系的思考

  针对当前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围绕建立和标准各类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要紧紧抓住实施劳动合同制度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着力从四个方面构建劳动关系监控调节机制。

  第一,建立法制保障机制,为劳动关系的建立与调整提供法律保障。需要配套强化立法、执法、普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快劳动关系的立法步伐。尽快出台促进就业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以及社会保险法等法律法规,使劳动关系的建立和调整真正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二要强化劳动关系的执法标准。加大对用人单位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坚持日常检查和集中检查、一般检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保证《劳动法》规定的根本制度和根本标准得以全面落实。三要增强劳动关系双方的法律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培训等形式,

  提高劳动者和企业经营者的法律素质,使之懂法、守法、依法办事。第二,建立多层协调机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首先,要搞好政府对劳动

  关系的宏观调控。要针对不同时期社会劳动关系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和制订有关政策,引导和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其次,要建立多层次的劳动关系三方面协调机制,由政府、企业、工会三方代表,就涉及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政策、重大问题进行经常性的沟通和协商,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同时要配套建立好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处理机制。在各类用人单位建立健全由企业代表、工会代表、职工代表构成的三方调解委员会,及时化解内部劳资纠纷。再次,完善以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为核心的企业劳动关系自我调节机制。劳动关系双方要有固定的协商代表;制定切实可行的协商制度,包括协商的原那么、时间、内容、程序等,但凡涉及职工合法权益的事项,都要通过集体协商的方法来解决。

  第三,建立监督管理机制,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一方面,推动健全内部监督组织。在各类用人单位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具有一定规模的私营企业,建立职工工会组织,充分发挥其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作用,把影响劳动关系的不利因素化解在基层。另一方面,实施必要的政府行政干预。特别要在涉及广阔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最低工资制度、工时制度、休息休假、特殊劳动保护者权益的各类问题。同时对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上访、罢工事件等,要超前进行政府行政介入和干预,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第四,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形成依法标准劳动关系整体合力。一是劳动保障部门要把好政府导向关。要结合本地实际的政策措施。当前要针对企业改制、事改企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对劳动合同的变更、续订、终止、解除等问题加以理顺。二是工商管理部门要配合把好注册登记关。在审核经营资格,审办、审验营业执照中,把经营单位特别是个体私营企业用工是否签订了劳动合同、办理了社会保险,作为审核把关的重要条件。三是公安部门把好户口迁移关。重点是配合搞好对外来劳务人员的管理。凡没有办理用工登记手续、不签订劳动合同的,视为无业人员或非法务工,一律不办理暂住户口,这也是维护劳动者法定权益的需要。四是各级工会要把好网络维权关。一方面要健全网络,大力推动用人单位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个体私营企业依法建立工会组织;另一方面要真正发挥工

  

篇二:2022年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docincom进劳动关系和谐保障劳动者身心安康在劳动配套法规上的一项重大举措和进步对未能休假的补偿法律规定是三倍以上的标准假如严格执行对用人单位来讲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一些用人单位往往以员工自动放弃不予补偿的方法逃避这部分责任

  劳动者合法权益受损及保障调研报告范文

  近年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工会法》、《劳动法》的修订和《劳动合同实施条例》的公布和执行,社会法治意识和劳动者自身维权意识不断加强,过去那种明目彰胆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已明显减少。与此同时,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强化,社会转型不断加快,中等收入陷阱矛盾不断显现,现实中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手段以躲避法律责任、降低运营本钱,隐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层出不穷。

  所谓隐权,是指利用现有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衔接尚不完善的空隙,利用法律实践中对相关立法解释比拟模糊的地带,或者以看似合法的形式但实质上违背立法精神、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种种行为。这些隐权不仅直接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会对构建完善的劳动关系法律体系以及相关的立法精神造成系统的损害。回忆近年来所谓的劳动关系群体性停工罢工事件,大多背后都有长期积累的隐权的根源。本文就劳动关系隐权问题作一综述并提出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劳动关系隐权现象略述1、制度性劳务派遣用工产生的隐权。在法律规定上,劳务派遣制用工是解决企业“临时性、季节性〞的特殊用工形式。但实际上,现在的劳务用工可以说绝大多数已经远远背离了这种用工的法律前提,在铁路、电信、邮政、建筑施工等行业,劳务用工已成为劳动者的主体,有些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十几年、几十年直至员工退休。多种用工制度带来的往往是在同一用工单位存在两种工资制度、两种福利制度,同工不同酬,甚至在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标准上也存在两种待遇。这种制度性安排产生的隐权涉及面广、影响深、危害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危害到社会的公信力,存在极大的社会矛盾隐患。2、劳动定额管理缺失产生的隐权。劳动报酬是用人单位根据劳动者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的劳动而支付相应劳动报酬〔包括劳开工资和福利待遇〕。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即:“一定劳动〞和“相应的劳动报酬〞。现实情况是劳动者“相应的劳动报酬〞根本是固定的,但劳动者提供的“一定劳动〞却是日益增加的。政府对劳动定额管理方法缺失,劳动定额往往由用人单位单方面说了算。一方面,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几乎无节制的增加,单位时间的劳动报酬却相应缩

  1/7

  水;另一方面,劳动者为提高劳动报酬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来换取加班或计件报酬以增加总收入,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日益剧烈,企业为了平衡盈利,不断增加劳动者的劳动定额,间接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隐权愈演愈烈。

  3、滥用不定时工作制度产生的隐权。“不定时工时制〞是为保护劳动者的休息权而设立的,对企业而言,这并不意味企业可以违反劳动法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的规定。现实中,用人单位为降低固定本钱开支,往往将从事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现场工程效劳等人员的岗位改为“不定时工时制〞,在职工超时工作时,公司可以省去相当大一块的加班费支出。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和探讨:一是技术研发等相关岗位是否适用“不定时工时制〞;二是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人员应如何核定工作量。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其结果必定是以牺牲职工合法收益为代价,到达企业缓解经营压力的目的。

  4、肆意扩大客观情况变化范围的隐权。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其他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企业可以依法裁减人员。这本是企业依法裁减人员的法定前提条件之一,但企业往往滥用这一条款,肆意裁减员工。只要是企业方想裁减人员,既不管企业经营状况和员工的承受能力,也不管是否属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更不顾及劳动合同是否还可以继续履行,而一味套用“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这实际上是对员工劳动就业权的隐权。

  5、滥用企业自身考核制度产生的隐权。其一,制定不切实际的公司经营考核目标,变相缩减绩效奖金。大多数公司的职工薪资是由根本工资和绩效奖金两局部组成的,而职工绩效奖金的取得是依据职工本人的业绩,以及公司销售、利润、库存等综合因素确定的。如果公司董事会在制定公司年度经营目标时,一味地满足上级集团或董事会的要求,不切实际地提高经营目标、降低固定本钱,当公司目标完成不了时,职工的年终奖就打折扣,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其二,职工业绩考核责、权、利不对等,因考核标准不科学而产生侵权。设定职工个人业绩内容并非难事,但是有些公司将本公司和上级集团业绩按比例视为个人的业绩综合考核,显然有失合理性。职工是企业的根本劳动者,有承当完成个人业绩目标的义务,但不应承当公司和上级集团业绩的责任。公司管理层与职工所

  2/7

  处位置不同,他们的责任也不同,所以业绩考核不能简单的混淆。其三,有些公司将本公司的战略性投资和客户的不确定需求,作为考核职工销售指标和业绩的内容。由于存在公司性战略性投资引起的公司亏损销售和客户需求变更,使得员工的工作努力与业绩结果不完全正相关,这极大地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以上考核制度设计上对职工造成隐权,作为个体的职工更是处于维权的弱势地位。

  6、滥用外包业务产生的隐权。“长尾理论〞和“众包理论〞是当下互联网时代经济运行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开展,但是当这些新型商业模式被用人单位不正确利用时,却会给劳动者带来隐权,典型的就是滥用业务外包。企业可以将一些辅助性、边缘性、临时性的工作以业务外包的方式转包给外部厂家去做,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资源效率,也可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反响速度。但一些用人单位为了控制本钱,滥用业务外包,外包员工有些来自相应的专业公司,但大多是来自劳务派遣公司,工作地点绝大多数还是在用工单位。这些外包员工的薪酬待遇与用工单位正式职工有差异,与劳务派遣工也有差异,实际上是一种新商业模式下披着合法外衣的隐权。

  7、无限制的末位淘汰制产生的隐权。《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不能胜任工作,经培训或调整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即末位淘汰。此条款本是一项合理配置用工和人员流动的法律制度设计,本着对企业负责也对员工职业开展负责的态度。但有些企业的真实目的是利用此项条款到达裁减人员的目的,只做了裁减人员的工作,而不补充能胜任工作的新员工,把“一个萝卜一个坑〞,执行成“拔了萝卜没了坑〞。或者将原来的岗位工作量由团队其他人来承当,变相增加了其他人员的劳动定额,对于他们而言也是隐权。

  8、不合理的工作时间管理产生的隐权。法律规定员工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特殊工时调整需要经过劳动部门批准和备案。但现实中在劳开工作时间上的侵权行为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班前会议等准备时间不算工作时间。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员工必须提前10-15分钟到岗,进行岗前准备和训话,这段时间不在法定的8小时之内;其二,班中用餐时间不算工作时间。8小时制或12小时轮班制工作时间安排,一般用人单位都会安排15-30分钟一次或两次用餐时间,大多用人单位都不将之计算在用工

  3/7

  时间内,无形中延长用工时间;有些企业甚至连用工期间员工上卫生间的时间也要与员工斤斤计较。其三,综合工时制的滥用。对不能实行8小时正常工时制度的企业,按照法律规定可申请实行综合工时制,即可实行24小时两班12小时轮换、24小时3班8小时轮换等方法综合计算工时,只要全月算来每周不超过40小时即可。但问题在于12小时制往往要扣除1小时用餐时间不算工时;周六周日等节假日工作时间在折算正常工时时容易出现矛盾等等。这些在用工时间上的隐权经长期积累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9、不合理的休假制度安排产生的隐权。其一,“无薪休假〞穿上“自愿〞外衣。“自愿原那么〞,简单地讲就是表达权利人真实意思表达的规那么,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民事权利。实践中,一些企业却利用这一原那么躲避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无薪休假〞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外表上看,企业发布“无薪休假〞建议,由职工自愿选择。尽管职工绝大多数选择“无薪休假〞,但实际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违心的。这是企业利用其管理的强势,迫使职工“自愿〞无薪休假,到达变更劳动合同约定和躲避企业违约责任的目的。其二,法定带薪休假的补偿未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是国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在劳动配套法规上的一项重大举措和进步,对未能休假的补偿,法律规定是三倍以上的标准,如果严格执行对用人单位来讲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一些用人单位往往以员工自动放弃不予补偿的方法逃避这局部责任。

  10、国际化公司时差产生的隐权。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不断加强,不少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开始国际化运营。在一些国际化程度比拟高的企业,由于全球时差的区别,员工不得不打破8小时法定工作时间的规定连续工作,有些国际工作电话会议总是在半夜或凌晨进行,而没有相应的休息和补偿。

  此外,还有诸如滥用实习生制度、最低工资制度、企业兼并重组制度、连续工龄计算制度、地板工资制度等隐权现象亟待引起关注。

  二、隐权的特点分析1、所有的隐权都带有普遍性和群体性。所谓普遍性是目前大多数企业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上述一项或多项隐权行为,甚至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侵权行为,因此带有很强的普遍性;所谓群体性是每一项隐权行为都

  4/7

  不仅仅是对个体员工,而往往涉及一大片员工甚至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带有很强的群体性质。

  2、制度性模糊地带是隐权的深重灾区。近年来国家在劳动法律建设和配套制度建设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开展,但在相互协调和衔接配套上,特别是在一些关联地带,还有很多模糊的地方,而所有隐权大多都处在法律法规的模糊地带,或者司法解释和判例的混乱地带。有些甚至是国家阶段性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如目前大受诟病的劳务派遣用工制度、政府劳动部门缺失的监管责任等。

  3、隐权与立法精神背道而驰。法律条款是标准和调节社会活动中相关关系的根本准那么。在目前还处在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阶段,法律条款并不能囊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既要遵守法律条款,更要遵守立法精神。隐权在外表上、形式上似乎合法,但实质上却严重违背立法精神。

  4、资本的逐利本性是隐权的外在动力。资本的逐利本性是市场经济状态的必然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始阶段,市场经济本身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企业竞争的压力愈来愈大,迫使一些企业不择手段地强化资本逐利本性,在资本逐利本性的驱动下,立法精神靠边了,社会良知靠边了,主人翁意识靠边了。

  5、企业家社会责任冷淡是隐权的内在诱因。强调企业家社会责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在现实中才刚刚起步,还不具备普遍意义。很多人往往本着“法不责众〞、“守法本钱高〞、“竞争不平等〞、“自扫门前雪〞、“我只有一个任期〞等的短视认识和借口,不愿主动承当社会责任。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的冷淡是隐权存在的深层根源。

  三、隐权治理的根底性对策建议治理隐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根底性治理。1、大力提倡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维权〞是相对于“侵权〞而言的,如果企业家的法律意识强,社会责任感强,“维权〞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增强企业家们社会责任意识,多承当些社会责任、让渡企业利润,“劳动关系双方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不难到达的,逐渐消灭这些隐权也是不难到达的。因此无论从工会角度,从企业雇主角度,从

  5/7

  政府管理角度,从企业家本身职业化开展角度等,都应该大力提倡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

  2、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消灭法律模糊地带。这是我们消除或减少隐权的根底。建议针对这些隐权的问题和现象,由全国总工会法律部门会同劳动部门、企业监管部门和全国人大法治部门在涉及劳动关系立法上做一系统梳理和协调,简化重叠局部,如《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理顺衔接局部,如《公司法》、《工会法》、《劳动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和条例,甚至包括《憲法》中相关限制内容造成的法律衔接矛盾;清理已经过时的落后的法律及其行政规章制度;创新劳动立法,统一司法解释,防止同一案例不同判例造成的司法实践矛盾。以此消除隐权赖以生存的模糊地带。

  3、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职能监管。政府监管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局部。建议政府部门要防止阶段性、选择性、配合性、临时性的监管弊病,消除拉偏架、不劝架、看打架等不当监管行为,树立政府监管的社会公信力。

  4、加大对隐形侵权的违法处分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本钱。提高企业的违法本钱是从正面治理隐权的一个重要对策。目前隐权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守法本钱太高,违法本钱较小。要加大对隐权行为的违法处分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本钱,加大震慑和警示作用。此外,所有隐权都或多或少在寻求钻现有法律的空子,这与我们的立法精神、立法宗旨背道而驰,要在全社会树立遵守立法精神、法律条款的理念。

  5、加强工会集体维权。隐权行为带有较强的制度性、普遍性和群体性,这正是各级工会组织加强维权机制建设的职责所在。建议工会系统应着重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源头参与维权,以集体协商消除隐权行为。

  四、关于劳动立法精神顶层设计的思考对于现阶段涉及劳动关系协调司法实践中各种隐权现象,根本性的治理对策是要从立法精神的顶层设计上检讨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无论隐权的表现形式如何,也无论隐权产生的直接、间接原因怎样,最终都会归结到一点,那就是现有调节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法规所涉及的立法精神在顶层设计存在缺陷。第一,立法精神顶层设计的立意不高,现实开展的速度远远超过立法条款所涉及的立法精神限制,法律规定跟不上现实开展的需要;第二,

  6/7

  囿于现行体制机制的限制,也包括现有工会体制机制的限制,因此即使是新的立法突破,也跳不出现有体制机制的条条框框,往往立意不高;第三,对全球范围内普世价值的认知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直接影响到立法的高度、广度,顶层立法理念及其系统配套立法理念和立法精神还存在很多不一致。第五,和谐社会的核心和根本,最终将归结到社会劳动关系的和谐上来,不重视和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就不可能到达社会稳定,现行的劳动立法精神还没有从社会和谐的高度去设计。

  7/7

  

  

篇三:2022年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从我市当前产业转型看一方面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新上的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项目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使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校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存在

  关于就业形势的调研报告范文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全面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又要把握促进就业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我市就业工作基本情况

  (一)建立就业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把促进就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为了加强我市就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出台了“消除零就业家庭”等若干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自上而下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年度考核。

  (二)落实就业优惠政策。按照《就业促进法》和中央、盛市促进就业的各项决策部署,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等政策认真实施。去年以来,全市发放就业服务卡2万多份,发放再就业优惠证6660份,发放小额担保贷款760笔、金额3485万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50%,直接扶持创业者760人,带动6500多人实现就业。累计发

  放扶持创业小额担保贷款2855笔、金额万元,发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31笔,金额2043万元。XX年,全市落实主辅分离政策安置下岗人员1620人,减免企业所得税544万元;落实稳定就业政策,办理出口退税亿元;落实鼓励吸纳招收下岗人员中就业困难人员431人

  ,减免增值税4412人次,减免税额万元;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减免税收万元。

  (三)构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我市建立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村民组五级服务络平台,已建成劳动保障事务所272个(其中街道18个,乡镇154个),劳动保障工作站

  1579个(其中社区220个,村1359个),在村民组设立信息员43681名。与此同时,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劳动部门主办的区域性中心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已达13家,市、县劳动部门举办的公共培训机构14家,在乡镇共建立公共及民办职业介绍机构100多家,建立县、乡就业培训机构60余家,为城乡劳动力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我市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在稳定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就业工作重点快速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方面转移。大力实施农民工素质就业计划。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富余劳

  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劳动力需求和本地企业用工紧缺工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同时还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水平鉴定评价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人数达39103人,共有近3万人通过培训成功实现就业,就业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84%。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针对返乡农民工的特点,积极开展调查摸底,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情况、求职愿望和技能培训需求,对有创业愿望的积极组织创业培训,有一般技能培训需求的及时安排培训。大力实施“1511”

  工程。即培养1000名创业者、解决500户“零转移农户”转移就业、创建100个充分就业乡村、建设100个培训基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

  (五)以创业促进就业。我市将鼓励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XX年市委、市政府开展全民创业行动以来,全市共建立了创业园区13个、创业街10条,园、街吸纳创业者507人,带动11885人实现了再就业。在创业培训上,全市共组织了186个班次的创业培训,

  8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创业愿望人员参加了培训,已有3087人实现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累计带动再就业人数达万余人。

  (六)推进就业援助。我市将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城区先后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再就业百日帮扶”等专项援助活动,在农村开展了“春风行动”、“消除零转移就业农户”、“创建转移就业乡村”等活动,从而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援助体系。全市(含县区)共走访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3200多户,确定援助对象2812位,签订服务协议2812分。截至目前,帮助272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98人安置在公益性就业岗位;为71户“零就业家庭”开展了就业援助,并有129位“零就业家庭”成员成功就业;援助“零转移就业农户”524户,有703人实现就业。全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26场,发放政策宣传材料万份,2万余人实现就地就业。

  二、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一)就业局面复杂、压力大。“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点,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将继续增大。人口基数大、新增就业人口不断增长,加之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等,是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权威部门统计,“xxx”时期,我国进入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5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将达5000多万,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会持续增长。但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1000万个左右。

  (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就业。国内经济周期进入减速通道,经济调整将影响就业。相关数据显示,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已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并且呈持续下滑状态。自XX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势头,从XX年3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已经由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gdp增速逐季回落,尽管XX年下半年中央已连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XX年,面对空前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央已经和将要采取一系列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宏观调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调整的力度和时间,而不可能消除经济调整,经济增长放缓势必要影响就业。

  (三)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冲击。全球金融危机已对我国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是国外需求下降,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导致企业停产或裁员。从去年下半年,我市对返乡农民工的监测可以看出,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大多是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依赖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影响投资信心,导致就业岗位增长减缓。有的企业虽然未受大的影响但本来打算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岗位,却选择了观望。三是影响消费信心进而影响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消费,就业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这也是中央将“保增长”与“保就业”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原因。

  三、我市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以及我市市情特点,当前,我市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四个矛盾”: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根据城乡统筹就业的要求,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了我市新增劳动力与新增就业岗位的矛盾。我市又恰恰是典型的就业困难城市。首先是农业和人口大市,农业人口480多万,有13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受金融危机影响,截止到春节前,全市返乡农民工达到110万人,春节后有100万农民工重新外出务工。截止到3月底,外出务工中有万名农民工又重新返乡,返乡农民工数量多;其次我市作为发展中老工业城市,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截止3月底,我市企业新招聘员工32358人,新裁减员工3130人,企业新增加岗位29228人;停产、半停产企业113户,涉及职工6063人;采取措施稳定岗位175家企业,涉及职工19102人。再次是教育大市,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多,“三多”给**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压力。

  二是结构性的矛盾。从我市当前产业转型看,一方面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新上的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项目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使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

  越校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存在。而且随着我市经济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逐步加快,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尤其“4050”下岗职工因年龄和技能原因,再就业更为困难。同时,福利企业经营比较困难,残疾人下岗失业增多。

  

篇四:2022年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一些地方失业工伤医疗保险仍未能启动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第三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任务越来越重主要表现在破产停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个别地方企业改革不彻底部分国有企业经济补偿金和拖欠职工债务问题难以解决劳动关系尚未理顺存在不稳定的因素阻碍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三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思想观念面对新的形势和问题我门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筹指导劳动保障工作进一步创新我们的思想观念1树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与经济工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观念经济发展虽然是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可以为劳动力就业创造宽裕的条件但经济的发展并不能自动地必然地解决劳动保障问题反而会加剧各方面社会因素相互竞争的剧烈程度要解决劳动关系问题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把劳动关系工作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2树立构建劳动关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的观念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劳动关系是围绕着劳动者这个生产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进行的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前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趋势企业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将成为必然劳动力的岗位变换和就业结构调整也会更加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做到企业能进能退人员能进能出职工在岗位转换和失业时有基本生活保障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才能顺利推进3树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观念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保持就业稳定的重要因素政府要在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的同时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广大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的基本要求所有这些问题充分体现了一个社会的公平平等互助自立等方面的文化特征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二加快城乡统筹就业步伐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我们要加大扩大与促进就业工程的工作力度以完善和落实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公共就业服务为手段深化企业改革统筹城乡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1要以落实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为主线推动各级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各级政府一把手工程级级落实工作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尤其是要把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落到实处积极采取措施突破小额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开发一帮一帮扶机制落实难的问题全面

  劳动保障工作调研报告范文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按照中央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不断深化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就业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得到贯彻和实施,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发挥了根底作用,城乡劳动力统筹就业取得初步成效。全市城乡从业人员到达269。3万人,年均递增1。8%,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构造由42:31:27变为41:30:29;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根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各类培训机构培训能力到达5万人;有4万人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就业局势根本稳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障体系根本建立,市级统筹逐步推开,参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人员分别到达16万人、7万人、19万人和6万人;各项保险基金结余6。5亿元;企业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城镇职工工资平衡增长,每人年均工资达9320元,年均递增18%;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签订劳动合同的人数到达近10万人,城镇从业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到达85%;受理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到达96%,保持了劳动关系的稳定;依法行政工作成绩突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进一步健全,执法手段逐步完善,力度不断加大。劳动保障效劳平台建立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建立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近100个,使劳动保障工作延伸到基层一级;配套完善了10个劳动力市场;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建立进展快,已完成与省、与县(市、区)联网。

  当前,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开展面临诸多新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主要是:中央和省委对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了明确的

  要求,把促进就业作为国家实行的长期战略和政策,把扩大就业作为全面建立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把做好再就业工作作为解决困难群众生活生产问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为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开展指明了方向;各级政府开展经济的指导思想逐步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使劳动保障事业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重视;随着全市经济构造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逐步深化,经济持续开展,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依法治市工作的不断推进,有利于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标准管理;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改革中逐步积累了丰富,劳动保障事业根底设施的配套和完善,为进一步提高管理效劳水平,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根底。

  我市劳动保障事业面临着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第一、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繁重。随着经济构造调整和企业改革步伐加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增加,再就业压力依然很大;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仍存在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尤其是公益岗位开发措施落实难;农村充裕劳动力普遍缺乏创业能力,劳动技能低,就业观念也较为,培训任务十分繁重;劳动输出的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仍较低,就业效劳体系建立离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较大压力。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大,各地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不平衡、统筹层次低;一些地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主动性不高,尤其是缺乏建立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协调机制,全责征收责任机制难以落实,不敢采取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依法征缴社会保险费;一些地方

  失业、工伤、医疗保险仍未能启动,影响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开展。第三、协调劳动关系和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任务越来越重。主要表现在,破产、停产企业职工安置工作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个别地方企业改革不彻底,部分国有企业经济补偿金和拖欠职工债务问题难以解决,劳动关系尚未理顺,存在不稳定的因素,阻碍全市经济社会的开展步伐。

  面对新的形势和问题,我门要用科学开展观来统筹指导劳动保障工作,进一步创新我们的思想观念。

  1、树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与经济工作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观念。经济开展虽然是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可以为劳动力就业创造宽裕的条件,但经济的开展并不能自动地、必然地解决劳动保障问题,反而会加剧各方面社会因素相互竞争的剧烈程度。要解决劳动关系问题,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把劳动关系工作列入社会经济开展规划,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

  2、树立构建劳动关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需要的观念。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也是解放和开展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劳动关系是围绕着劳动者这个生产力因素中最活泼的因素进展的,是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展经济构造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前提,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开展趋势,企业将面临更加剧烈的竞争,优胜劣汰将成为必然,劳动力的岗位变换和就业构造调整也会更加频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做到企业能进能退,人员能进能出,职工在岗位转换和失业时有根本生活保障,经济构造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才能顺利推进。

  3、树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维护广阔人民群众最根本利益的观念。就业是民生之本,而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保持就业稳定的重要因素。政府要在协调社会经济开展,促进就业的同时,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确保广阔劳动者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补、弱有所助、****的根本要求。所有这些问题,充分表达了一个社会的公平、平等、互助、自立等方面的文化特征,是我们建立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我们要加大“扩大与促进就业工程”的工作力度,以完善和落实政策为主线,以强化公共就业效劳为手段,深化企业改革,统筹城乡就业,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1、要以落实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为主线,推动各级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就业再就业工作作为各级政府一把手工程,级级落实工作责任,层层分解任务。尤其是要把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落到实处,积极采取措施,突破小额担保贷款、公益性岗位开发、“一帮一”帮扶机制落实难的问题。全面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程。在每个镇(街道)建立一个派遣组织或就业效劳实体,确保至xx年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0000个,促进10000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3000人工作任务的完成。各地在制订经济开展战略时,要把致力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逐步建立起经济开展与就业增长相互促进、协调开展的政策体系,结合所有制经济构造和经济构造的调整,努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大力开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效劳业;要因地制宜开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注意区域协调,引导转移就业,扩大就业门路;要积极扶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

  员自主创业,鼓励劳动者寻找灵活就业门路;要进一步调整就业政策,建立城乡统一就业制度,落实有利于劳动者进城打工、外出务工的灵活就业政策,积极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

  2、要按照就业效劳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新三化”要求,完善就业效劳体系。要抓好“新三化”的建立规划,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重点是建立10个“一站式”效劳平台,要依托市、县二级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效劳机构或劳动保障部门综合效劳大厅,开设“一站式”的就业效劳大厅,设置咨询效劳、流动就业管理与失业登记、职业指导与职业介绍、专项效劳(指为就业困难人员、大中专学生等特殊群体提供专门效劳)、再就业效劳、劳动保障事务所代理、社会保险经办等根本效劳窗口,实现办理各项就业效劳业务只进一个门、只亮一个证、一条龙效劳。要在重点完善全市10个劳动力市场根底设施建立的根底上,认真贯彻《**省职业介绍条例》,完善市场就业效劳体系,大力开展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充分发挥其市场导向、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转业转岗培训以及劳务代理等效劳功能。制订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那么,标准非公益性的职业中介组织,维护劳动力市场正常运行秩序。

  3、完善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建立。要按照“六到位”的要求,抓好全市100个劳动保障事务所的软硬件建立,重点推进劳动保障事务所走上标准化运行轨道,全面开展劳动保障业务工作。要完善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标准和效劳标准,加强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造就一支思想和业务素质较高的工作队伍,全面开展下岗失业人员管理效劳、社区岗位开发、组织实施劳务派遣、扶

  持就业困难群体、企业离退休人员管理效劳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

  4、整合培训资源,开展特色品牌专业培训。要按照“调整布局,形成规模,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效劳就业”的方针,重点抓好国家重点技工学校的规划建立,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建立任务,每年培养输送3000—5000名具有专业化技能。要系统推进技校、职业培训机构综合改革,逐步形成以职业资格培训为特色的就业培训体系。从xx年起,力争各类培训机构培训各职业(工种)到达6。2万人,逐步提高中高级技术人才的培训比例。一是加大办学体制改革力度,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开展技工教育产业,继续推进办学权与所有权别离的改革,引进国内外知名的职业培训机构来我市合作办学;二是积极推进课程、教材改革,建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内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的课程体系,逐步形成一批内容新、水平高、实用性强的精品教材;三是开展特色品牌专业培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培训资源,健全“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机制,开办富有地方特色的精品牌专业,开展“订单式”培训,突出专业化训练,使劳动者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确保能够充分就业。四是提升职业技能鉴定水平。全面推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坚持以科学管理为根底,以质量控制为前提,以技术支持为手段,全面提升职业技能鉴定水平。

  5、加快农村充裕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步伐。要按照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要求,组织农村充裕劳动力转移就业,制订劳务扶持政策,加大对农村充裕劳动力职业培训转移投入。依托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创办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基地,重点培训年均家庭收入1500以

  下的困难群体,每年完成培训转移输出4。2万劳动力的任务,其中中短期培训1。2万人,普通培训3万人,要结合实际,努力开展“四清三培三促进”工作。“四清”即:一是清楚每个村劳动力的现有状况,包括文化状况、技能状况、年龄状况、男女比例状况等情况。二是清楚每位劳动力的去向,包括外出务工、本地就业等情况。三是清楚农村充裕劳动力的技能特点和就业意向,包括家庭经济收入、技术专长等情况。四是清楚当地企业用工情况和外地企业用工信息,包括企业的用工需求,用工特点,效劳要求等情况。通过调查,做到逐村过关,造册登记,逐人建档,形成农村劳动力数据库,为实施转移就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三培”即:一是开展骨干培训,主要针对师资专业人员、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人员、农村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培训工作,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管理队伍,以此带动面上的培训工作的开展。二是开展中短期技能培训,重点抓好劳动预备制培训、智力扶贫、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提高对二、三产业就业的适应能力。三是开展普通培训,主要针对农村充裕劳动力中,文化程度偏低、年龄较高、有一定农业种养技术的人员,开展以农业产业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创业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三高”农业种养技术。“三促进”即:一是促进就地就业。通过抓好“三高”农业创业培训,转变农村充裕劳动力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就地开展地方特色产业,开展农产品包装、加工等特色产业,最大限度的促进农村充裕劳动力留在当地参加农业生产,并获得合理的较高的收入。二是促进就近就业。做到因势利导,政策扶持,积极培育乡镇企业开展,以开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三是促进进城就业。从制度上创新就业机制,制订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

  的政策,打破区域界限和城乡差异,打破户口、地域等就业限制,使农民工能够和城里人平等竞争、平等就业、平等生活、平等居住、平等享受社会福利,使其放心融入到城市建立之中,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力量。

  1、运用法律手段推动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实现各项社会保险全面覆盖法规规定的城镇各类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重点抓好非公有制企业的参保工作,对拒不参保的单位依法强制执行,并予以曝光。以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参保意识。

  2、协调配合地税部门完善全责征收社会保险费的方法,核准缴费基数,努力提高社会保险基金收缴率。推动政府调整财政支出构造,提高财政的社会保险支出比例;积极探索基金保值增值的多种途径,形成国家、企业、社会、个人等方面共同负担的基金筹集机制,增强社会保险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确保社会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

  3、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深化社会保险制度综合改革。根据不同险种的开展水平,分步提高统筹层次。按照“先纳入,后标准,再提高”的总体要求,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方案,统一各险种的费基、费率和计发基数。加快完善根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步伐,抓紧建立县(市、区)一级医疗保险基金筹集、建帐、支付、审核和职工、定点医疗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管理等一套健全的制度,完善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和企业职工补充医疗保险方法,保障职工的医疗需求。做好失业保险制度与下岗职工根本生活保障制度的并轨,以及与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保障失业人员根本生活;通过制定从失业保险基金提取

  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费和职业介绍补贴方法,管理使用基金,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就业;积极探索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坚持保障与预防相结合的原那么,稳固开展工伤保险,积极开展工伤(职业病)康复事业;尽快建立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推进生育保险;完善养老金社会化发放方法,加快离退休人员与原企业别离;积极探索离退休人员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化管理效劳模式。加快劳动保障卡发放步伐,争取在二年内完成发卡工作,使社会保险参保人员和离退休人员每人一卡,持卡查询,持卡办理业务。

  4、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视管理,逐步构建统一的由行政监视、内部审计和社会监视的各级社会保障基金监视体系。认真贯彻《**省社会保险基金监视管理条例》,建立完善社会保险基金内部审计制度、调剂金管理方法、基金预警机制等一整套管理制度,并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的收支情况,承受社会监视,形成依法监管和公开监视机制。抓好被挤占挪用基金的清理工作,认真查处管理、运营中违纪违规案件,防范基金运营风险。采取有效措施追收企业欠费,防止和解决社会保险费逃废的问题,维护基金的完整与平安。

  要按照“完整、正确、统一、及时、平安”的原那么,抓好金保工程建立。同时,要注重实效,进一步提高劳动保障部门的行政效能。重点抓好一个数据中心,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险二个子系统,一个办公自动化网络建立。开通12333劳动保障咨询效劳和电信部门1860公共信息查询;全面实现县与镇(街道)联网,完成县级劳动保障部门办公自动化建立。围绕这一工作目标,重点要加强五方面工作。

  1、加强工程管理。各地金保工程要实行工程管理制度,建立信息管理效劳中心,抽调熟悉劳动保障业务和信息系统建立的人员组

  成工程管理机构,建立工程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工程进度、质量、资金的管理和控制,使金保工程工程各个阶段建立按步骤、有方案、高效率、高质量进展,确保在方案时间内和本钱预算内按方案要求高质量地完成建立任务。

  2、加强信息应用。一是扩大联网数据应用,逐步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层次,要尽快将应用范围扩大到就业、失业、医疗、基金监管、异地业务协同管理等方面:二是要把面向社会为公众效劳放在信息建立重要位置,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面向公众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效劳;三是要加强学习培训,对业务部门工作人员进展全面培训,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加强交流协作,掌握信息化技术,为信息化建立打下扎实根底。

  3、加强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信息系统建立的重要课题,各地劳动保障部门一把手要亲自抓,切不能搞重复建立,浪费资源,浪费资金。一是整合系统。要下决心逐步把分散建立的劳动力市场、社会保险、局域网、各个系统和设备整合成统一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二是整合信息资源。把劳动力数据、社会保险数据进展有机合理的整合,对一些重复、矛盾、过时的数据进展清理,最终实现同人同地同库。三是统筹整合资金。要引入市场投资机制,利用银信部门参与投资建立,资源共享。各地要把各项信息化建立资金集中用于金保工程建立,所有资金都要集中在行政财务部门,并要结合部门预算和投资方案,抓好资金管理。四是整合技术、人才。目前,我市信息化技术、人才十分薄弱,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同时把现有的技术人员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建立好金保工程。

  4、加强数据质量。数据质量是信息化的生命,也是涉及到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提高数据质量是金保工程建立的长期任务。数据

  录入必须做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各地要建立数据抽查制度,定期通报数据,从基层抓起,层层落实责任,确保数据准确率到达99%以上。

  5、加强示范点建立。要建立县(市、区)、镇(街道)金保工程建立示范,统一配套、统一建立标准,以此为依托,以点带面,全面推进金保工程建立。

  1、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分地区、分行业、分工种的构造性最低工资制度;协调各地最低工资标准与当地经济的开展,逐步增加低收入居民的工资收入水平。

  2、加强对企业收入分配的宏观指导,全面实施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引导、调节企业工资水平的合理增长;大力推行劳动力市场价位制度,逐步建立以中心城市为依托,覆盖全市各地、各个行业、各职业(工种)的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价位制度,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标准开展;加强对企业工资支付管理,保障职工获取报酬的合法权益。

  3、以税收手段调节劳动者收入,调节地区、行业工资收入差距,限制非竞争性行业、企业工资的过高、过快增长,使行业间的工资收入关系趋于合理,表达公**那么。

  l、稳固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催促所有企业招用职工均签订劳动合同,重点抓好非国有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工作。依法监视企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标准劳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终止、解除的行为,特别要妥善处理国有企业因改组、改制、关闭、破产等而导致劳动合同解除、变更及其他问题。建立劳动合同签订与社会保险参保缴费的互动机制,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后应及时办理参保缴费手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办理企业和职工参保缴

  费时发现企业未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的,应催促企业及时与职工补签劳动合同。

  2、大力推进集体合同制度,在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中,通过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对其他国有企业,重点促进其建立内部协商机制,明确相应的形式和程序,加大职工参与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力度。

  3、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按照“重在源头预防、重在基层调解”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企业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类型的调解制度,建立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组织组成的三方劳动关系协调组织,健全工作制度,协调解决本地区的重大劳动关系问题。健全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改进办案方式,努力提高办案质量和结案率。积极预防和及时处理因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4、积极研究就业形式多样化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对实行阶段性就业制度和弹性工作制后,大量出现的非全日制工、季节工、短期工、临时工等多种就业形式中的劳动关系的认定、劳动权益保障、劳动争议处理等问题提出对策。

  1、抓好劳动保障政策法规的研究制定工作。协助市人大、市政府制定出台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地方性劳动保障规章,着重抓好促进就业、劳动合同管理、企业工资支付和欠薪处理、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等方面规章的制订出台,形成根本配套的地方性劳动保障规章群体。

  2、切实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制度与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通过行政复议、行政处分听证、行政赔偿、标准性文件备案、执法监察等方式,加强劳动保障部门系统内部执法

  监视;积极转变行政职能,实现改革决策与立法决策协同运作;制订全市劳动保障系统业务根本标准,确保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依法标准行政、公正执法。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实行办事工程、程序、依据公开,逐步实现政务全面公开。

  3、强化劳动保障执法监察。以日常巡视监察为主要方式,实行“定期、定人、定区域、定指标”制度,重点对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工资发放、执行工时制度和女职工、未成年工劳动保护等比较突出的问题进展监视检查,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完善投诉举报制度,认真受理举报案件。大力推行劳动年审及社会保险登记年审制度,指导用人单位建立完善劳动保障规章制度,实行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规章制度审查、备案制度。

  4、标准劳动监察办案程序,加强劳动监察档案管理。上级劳动监察机构要对下级机构办案程序进展监视,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目标考评制度,改善劳动保障监察办公条件和物质装备,提高执法监察效率。

  1、改进和加强方案工作,编制、实施各项规划。方案必须根据国家和我市经济社会开展的主要目标与政策,符合本地区劳动保障事业开展的实际和开展规律,突出方案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健全方案协商制度,劳动保障事业开展的重大目标、重要政策出**要在内部充分进展协商,实施后要加强监视检查,实现劳动保障事业的协调开展,形成合力。推动各级政府把劳动保障事业开展纳入经济社会开展总体规划,出台重大经济社会政策时多考虑对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影响。加强和改善劳动保障统计信息工作,改进统计方法,围绕劳动保障事业开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组织抽样调查和专项调查,加强统计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完善劳

  动保障信息公布制度,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视和决策支持的整体功能

  2、建立健全劳动保障领域宏观调控指标体系。逐步形成以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险参保率和基金征缴率、企业人工本钱、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技能人才构造、劳动合同签订率、劳动争议立案率等指标为主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工作预测预警体系,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开展的环境分析,根据劳动保障宏观调控指标开展预测预警工作,进一步做好对劳动保障工作运行的监测,及时发现警情,并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保证劳动力市场的平安、有序运行。

  3、积极筹措事业开展经费。根据有关政策法规,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人大和社会各方面对劳动保障事业的重视、支持,争取财政调整支出构造,加大对劳动保障事业投入,同时想方设法拓宽经费渠道,多方面、多形式筹集事业开展资金。加强财务管理,建立统一、标准的财务管理制度,围绕劳动保障事业开展的主要目标和中心工作,集中财力,确保重点工程的资金需求。对重点、长期的根底设施建立,要提出资金需求方案,分步安排建立资金。切实加强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视检查,及时查处违规违纪行为。

  4、加强劳动保障调查研究。围绕本地区劳动保障中心工作和重点、难点问题,深入进展调研,集思广益,为制订劳动保障政策、指导和推动实际工作效劳。

  

  

篇五:2022年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2022年劳动保障工作计划范文

  (一)劳动力转移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标____人(次)。一产转移就业____人(次);二产转移就业____人(次);三产转移就业____人(次);稳定就业(____个月以上)____人(次)。(二)劳动力转移收入劳务输出总收入目标____万元;一产完成劳务收入____万元;二产完成劳务收入____万元;三产完成劳务收入____万元。(三)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职业技能培训目标。开设____个班以定向、订单培训为主(其中砌筑工班____期、装修工班____期、缝纫工班____期、手绣制作工班____期、保安工班____期、面点工班____期、架子工班____期、电焊工班____期)培训____人。2、创业培训____人。3、汉语培训____人。4、法律培训____人。(四)被征地农民就业工作。完成被征地农民家庭每户推荐____人就业和____每人1卡工作;完成被征地农民家庭推荐就业率达到____%以上。(五)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完成大中专毕业生摸底调查工作并做好就业推荐使就业率达到____%以上。(六)就业孵化中心工作。以传统手工业为主,每个行政村建立就业孵化中心不少于____个。

  

  (七)信息采集岗位个数____个。(八)受理小额担保贷款____笔以上。直接扶持创业____人以上,带动吸纳就业____人以上。(九)拾花工作。____外出拾花____人以上。(十)社会保障工作。完成____人(包括____岁以上)新农保续保工作;____%完成____养老保险工作;完成____人城镇居民医疗工作;完成____%以上城镇居民养老工作。二、____年亮点工作计划(一)积极筹备成立劳务派遣公司,规范管理农村经纪人队伍(二)职业技能培训有所侧重,重点提升农民就业能力。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突出企业用工的岗前培训,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工作,加快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增强农民的就业稳定性。(三)认真落实就业政策,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围绕新生劳动力,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围绕就业困难群体,实施政策带动就业。(四)加强村级劳动保障平台建设。

  2022年劳动保障工作计划范文(二)

  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作计划一、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落实工作责任。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增加就业和控制失业作为构建____和谐社会的优先目标。严格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就业再就业工作任务,保持就业和再就

  

  业人数稳定增长。全年按区就业局下达的工作目标任务新增就业再就业要达到____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____人,困难人员安置____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达到____人,其中有____的____人。职业培训达到____人,技能鉴定____人,安置公益岗位____人,新办网点____户,纳人员____人,用工信息采集____条320岗。推荐有创业培训意愿的人员____人,小额贷款推荐____人,失业扩面____人,创业示范社区____个,充分就业社区____个。用工信息采集____条320岗,信息发布____条1600岗。

  二、以统筹城乡就业、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进一步落实新一轮积极就业政策;认真开展再就业援助月活动、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等专项活动;认真落实____报告提出的以创业带动就业精神,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着力援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巩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六个到位成果,进一步提升基层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更新信息,配合上级主管部门完善____市劳动力资源管理系统,加大街道对劳动力资源和用工企业的录入工作,力争做到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需求两头清。全面推进就业再就业政策落实,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开展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用好用足政策,充分发挥效应。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继续把再就业作为工作重点,建立创业培训联动机制,着力解决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三、锐意进取,努力做好其它中心工作。

  

  加强信息宣传工作。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劳动保障重要工作进展情况;做好政策宣传和典型宣传,形成全社会关心、理解和支持劳动保障事业的良好氛围;继续完善窗口服务制度建设,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善精神面貌,提升业务能力;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服务群众,树立优质的窗口单位形象。推进就业服务专业化、制度化和社会化。认真____开展再就业援助月坚持城乡统筹就业的方针,加强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培训、管理和服务,推行培训、就业、一体的工作模式,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打造劳务输出品牌,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突出抓好关闭破产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努力做好大学毕业生、复员____士兵等各类人员就业工作。

  四、加强职业培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全面实施有技能人才培训工作,加大在职培训力度,健全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不断扩____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五立足实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重点推进外来务工、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计划完成企业养老保险扩面____户,养老保险扩面____人;以建立完善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长效机制为主线,以建立社会化管理服务达标社区为中心工作,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继续落实好居民医保政策,做到应保尽保,做好居民医保的宣传、登记、申报等工作,力争做到全覆盖,切实做好残疾人、低保户的参保工作,让医保政策惠及每一位居民;计划完成城镇居民医保____人。

  

  六、立足特色、采取措施1、立足辖区特色,采取有效措施,服务辖区就业困难群体,促进困难群体再就业。同时积极引导私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____,挖掘就业潜力,积极吸纳失业人员,把公益性岗位作为解决就业和再就业的主要渠道。2、进一步落实国家政策。把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失业保险政策落到实处,并尽可能简化申报程序,为再就业人员提供帮助。3、积极探索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渠道。加大培训力度,转变实地农民、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创业意识和主动择业意识,切实搞好劳务输转工作。4、继续加大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的宣传力度。劳动保障安全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以贯彻落实《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为总抓手,通过实施劳动保障一体执法,全面整合执法资源,提高劳动保障执法效能,集中力量解决劳动保障领域的主要矛盾和问题,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健康发展。二、一体执法计划安排____年共安排四项执法检查(一)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检查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月____日,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月____日。

  

  (二)劳动保障一体执法综合检查。检查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月____日。

  (三)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专项检查。检查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月____日。

  (四)社会保险费征缴专项检查。检查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月____日。

  三、一体执法检查的内容(1)用人单位办理用工登记____;(2)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履行和解除劳动合同情况,宣传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和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执行情况;(3)用人单位支付工资情况及执行工资支付制度、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制度三项基本管理制度情况;(4)用人单位参加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情况;(5)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准入制度、执行职业资格培训制度情况;(6)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7)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8)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情况;(9)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10)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保障监察事项。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工作计划一、社保工作1、保险种类多,各种保险政策性都比较强,从事社保工作时间不长,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我一定要把各类保险政策性问题理解透,只有自已理解透了,才能很好的和居民解释清楚。

  

  2、要想加强各单位养老保险参保进程,就一定要加强政策宣传引导。才能促使社保政策家喻户晓,提高广大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意识和积极性。只要都认识到了参保的重要性,就会做到应保尽保。这样就能更好的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

  3、充分利用辖区内的资源,扬帆社区辖区范围大,单位多,____年计划把辖区内未参保的单位进行宣传走访,增强单位参保意识。减少单位和劳动者之间因未参保而发生的纠纷。

  二、就业工作1、认真学习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的文件精神,做好宣传工作。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务实工作,认真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千方百计解决失业人员的困扰,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2、根据失业人员的需求和能力,积极与用人单位紧密联系,给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用人单位与失业人员搭好沟通的桥梁。并做好跟踪服务,建立台帐。3、进一步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为失业人员办理《就失业登记证》,并为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办理社保补贴。4、根据劳动市场的需求,定期____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增强他们就业及自主创业的能力。协助自主创业的居民办理小额担保贷款,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三、低保工作1、进一步发动居民群众的力量,及时反馈低保对象家庭及社区困难户基本情况的信息,做到公平、公正,应保尽保,让真正有困难的家庭得到社会保障。

  

  2、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各种宣传低保政策的力度,彻底改变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就是享受国家福利待遇的错误观念。

  3、加大激励低保对象再就业机制,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通过劳动致富走出困境。

  四、住房保障工作1、加大宣传力度,让住房保障政策真正深入人心,使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得到保障。2、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对居民群众做到百问不厌、百答不烦,热情接待,服务周到。3、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住房信息提供给购房者,让购房者买到自己称心如意的房子。总之在新的一年里一定要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塑造劳动保障系统服务品牌。使劳动保障工作更好地____民生、贴近民心、服务民众。保障工作计划根据上年度工作情况和存在不足,结合目前公司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行政部门制定了____年度工作计划。行政部门的工作涉及到各个部门和公司工作的各个层面,日常工作中行政部门还有许多不可预见的工作任务。部门工作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包括:严格规范公司文件档案、公文记录的管理;公司办公用品采购及报销;强化日常行政管理等三部分。

  案进行严格规范管理,不断完善公司行政机制,做到有据有案可查。,并坚持每天早上八点,下午两点进行公司考勤统计工作。并建立、建全、规范人事档案(新进、离职、调动、升级)管理。重新对现有人员进行了建档工作,现员工档案齐全。对各部门、人员进行分组建档,便于工作操作和核查、调动和管理。实行各部门负责人对在职人员的人数每月进行统计,并对离职人员、新进、调动人员作月统计并进行核对,方便了部门、人事、财务查找、结算管理,增强了人力资源管理。及时做好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人员招聘方面,做到了各部门根据部门人员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合理性招聘员工,以配备各岗位;通过采取一系列切实措施,如广发招聘信息、网上招聘、定点招聘等各种办法揽用工人才,卓有成效。

  二、明确部门职能,做到准确的收、发文件,并及时处理领导批示的公文。

  三、办公用品、生活用品的及时采购及报销;1、办公设备的日常维护及保养工作;2、成功____了羽毛球比赛、读书征文、员工健康体检等活动;3、每月及时办理五险一金及参保人员人员异动情况处理;4、及时缴纳宿舍水、电、燃气的费用及营销中心的通讯费,确保没有因拖欠费用而停水、电、燃气等问题;5、每周参加周例会做会议记录,会后及时整理出____;6、按领导和事业部要求及时填写并上报各类表格。

  

  

  

篇六:2022年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问题探析

  2022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新就业形态”的概念,与传统的“灵活就业”概念相分离,明确指出要“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反映出我国政策层面对新就业形态的重视。新就业形态主要是指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出现的去雇主化、平台化的就业模式。这一概念,概括了新一轮技术革命所导致的就业模式、工作模式的巨大变化,也概括了目前中国乃至全球劳动力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

  在劳动关系双方中,劳动者处于从属性地位,存在天然的弱势。劳动法律是针对劳动关系双方不平等关系而采取不平等保护措施的法律规范,其正当性在于给予相对较弱一方的劳动者以倾斜保护,以公权力强制干预的方式矫正劳动关系的强弱差异。但在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中,双方地位产生了微妙变化,劳动者独立性增强。对这一群体如果直接纳入传统标准劳动关系对待,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新经济的发展,从长远看也会加剧劳动者的就业压力和失业风险,扭曲劳动法律的制度功能。如果归结为劳务合同关系,完全排除在劳动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外,又会使其完全暴露在劳动力市场风险之下,面临收入不稳定、社会保障缺失、职业安全缺乏等问题。劳动关系和劳务合同关系非此即彼的传统劳动法律保护和责权分配模式,在应对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方面显得过于简单和粗糙。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权益保障的制度创新

  按照传统劳动法律的思维路径,不能真正有效解决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问题,必须创新劳动法律的理念和制度。从总体思路上讲,要坚持保障适度的原则,这一群体劳动保障权益的享有和保护程度,要强于劳务合同工而弱于传统标准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只受到劳动法律的部分

  保护而非全面保护,以便给用工双方留有更大弹性。一方面不能妨碍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使这部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真正实现工会组织的“两个维护”的目的。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实践也是如此,他们往往侧重对这部分劳动者最低工资、带薪休假、法定病假工资、不受就业歧视、休息时间、加入工会、集体协商等权益进行保障,均把解雇保护排除在外(因为这部分就业人员工作自由裁量权非常大、就业方式十分灵活)。

  《劳动合同法》在第五章,分3节分别对集体合同、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作了特别规定。鉴于新就业形态用工是从非全日制用工等灵活就业人员中分离出来的,可以考虑在保持《劳动合同法》总体立法框架不变的前提下作一微调,在其特别规定中再增加一项内容,即增设“新就业形态用工”的特别规定,为这类人员提供一个更为合理的保护框架。一是收入保障权。规范报酬支付形式、支付周期、支付日期,引导用工双方平等协商服务价格、提成比例、劳动报酬,并在劳动合同或协议中予以明确。二是完善社保政策。建立针对平台工作交易特点的特别社保系统,实时掌握平台工作交易,实时按单提取一定比例的费用,用于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社保缴费不应强调雇主概念,也不一定按月缴纳,可以出台按季或年缴纳的政策。对于一些资金不足、缴费能力确实比较弱的小微企业(如处于起步阶段的创业平台公司等),其抗风险能力较差,应对其设置一定期限和额度的社保缴费豁免政策。三是免遭就业歧视的权利。他们有权适用《就业促进法》第三条关于禁止歧视的规定,以保护自身的就业平等权。四是职业安全与健康权。为避免和补偿劳动者受到职业伤害,用工平台要建立相应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制度。比如对网约车司机,要强化驾驶过程中的安全监督义务、建立驾驶时间的监督制度、优化软件功能使之符合安全驾驶操作规范等。五是享有集体劳动权。劳动权是一个复合的权利,主要

  由个体劳动权和集体劳动权组成。对个别劳动法与集体劳动法的劳动者范畴予以区别对待,国外有成熟的经验探索。我国可以在不突破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的基础上,将新就业形态用工纳入集体劳动法的保障范畴,他们可以享有组建和参加工会的权利、要求集体协商的权利、在制定规章制度和决定重大事项中行使民主参与权利等。六是创新工会组建和工作方法。根据新就业形态劳动用工特点,打造“网上工会”,实现网上入会登记、选择服务项目、网上建家,网下属地化确认会员身份、开展维权服务的目标,逐步扫清工会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的障碍与盲区。

  

  

篇七:2022年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劳动者合法权益受损及保障调研报告范

  文

  近年来,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工会法》、《劳动法》的修订和《劳动合同实施条例》的颁布和执行,社会法治意识和劳动者自身维权意识不断加强,过去那种明目彰胆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已明显减少。与此同时,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强化,社会转型不断加快,中等收入陷阱矛盾不断显现,现实中用人单位采取各种手段以规避法律责任、降低运营成本,隐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现象层出不穷。

  所谓隐权,是指利用现有法律法规尚不健全、衔接尚不

  完善的空隙,利用法律实践中对相关立法解释比较模糊的地带,或者以看似合法的形式但实质上违背立法精神、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种种行为。这些隐权不仅直接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会对构建完善的劳动关系法律体系以及相关的立法精神造成系统的损害。回顾近年来所谓的劳动关系群体性停工罢工事件,大多背后都有长期积累的隐权的根源。本文就劳动关系隐权问题作一综述并提出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劳动关系隐权现象略述

  1、制度性劳务派遣用工产生的隐权。在法律规定上,

  劳务派遣制用工是解决企业“临时性、季节性”的特殊用工形式。但实际上,现在的劳务用工可以说绝大多数已经远远背离了这种用工的法律前提,在铁路、电信、邮政、建筑施工等行业,劳务用工已成为劳动者的主体,有些单位使用劳务派遣工十几年、几十年直至员工退休。多种用工制度带来的往往是在同一用工单位存在两种工资制度、两种福利制度,同工不同酬,甚至在国家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标准上也存在两种待遇。这种制度性安排产生的隐权波及面广、影响深、危害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危害到社会的公信力,存在极大的社会矛盾隐患。

  2、劳动定额管理缺失产生的隐权。劳动报酬是用人单

  位根据劳动者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的劳动而支付相应劳动报

  酬(包括劳动工资和福利待遇)。这里有两个关键词即:“一定劳动”和“相应的劳动报酬”。现实情况是劳动者“相应

  的劳动报酬”基本是固定的,但劳动者提供的“一定劳动”却是日益增加的。政府对劳动定额管理办法缺失,劳动定额往往由用人单位单方面说了算。一方面,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工作量几乎无节制的增加,单位时间的劳动报酬却相应缩水;另一方面,劳动者为提高劳动报酬不得不牺牲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来换取加班或计件报酬以增加总收入,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为了平衡盈利,不断增加劳动者的劳动定额,间接损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隐权愈演愈烈。

  3、滥用不定时工作制度产生的隐权。“不定时工时制”是为保护劳动者的休息权而设立的,对企业而言,这并不意味企业可以违反劳动法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的规定。现实中,用人单位为降低固定成本开支,往往将从事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现场工程服务等人员的岗位改为“不定时工时制”,在职工超时工作时,公司可以省去相当大一块的加班费支出。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和探讨:一是技术研发等相关岗位是否适用“不定时工时制”;二是实行不定时工作

  制的人员应如何核定工作量。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其结果必定是以牺牲职工合法收益为代价,达到企业缓解经营压力的目的。

  4、肆意扩大客观情况变化范围的隐权。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第四款规定:“其他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企业可以依法裁减人员。这本是企业依法裁减人员的法定前提条件之一,但企业往往滥用这一条款,肆意裁减员工。只要是企业方想裁减人员,既不管企业经营状况和员工的承受能力,也不管是否属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更不顾及劳动合同是否还可以继续履行,而一味套用“客观情况发生变化”,协商解除劳动合同。这实际上是对员工劳动就业权的隐权。

  5、滥用企业自身考核制度产生的隐权。其一,制定不切实际的公司经营考核目标,变相缩减绩效奖金。大多数公司的职工薪资是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奖金两部分组成的,而职工绩效奖金的取得是依据职工本人的业绩,以及公司销售、利润、库存等综合因素确定的。如果公司董事会在制定公司年度经营目标时,一味地满足上级集团或董事会的要求,不切实际地提高经营目标、降低固定成本,当公司目标完成不了时,职工的年终奖就打折扣,职工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

  其二,职工业绩考核责、权、利不对等,因考核标准不科学而产生侵权。设定职工个人业绩内容并非难事,但是有些公司将本公司和上级集团业绩按比例视为个人的业绩综合考核,显然有失合理性。职工是企业的基本劳动者,有承担完成个人业绩目标的义务,但不应承担公司和上级集团业绩的责任。公司管理层与职工所处位置不同,他们的责任也不同,所以业绩考核不能简单的混同。其三,有些公司将本公司的战略性投资和客户的不确定需求,作为考核职工销售指标和业绩的内容。由于存在公司性战略性投资引起的公司亏损销售和客户需求变更,使得员工的工作努力与业绩结果不完全正相关,这极大地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以上考核制度设计上对职工造成隐权,作为个体的职工更是处于维权的弱势地位。

  6、滥用外包业务产生的隐权。“长尾理论”和“众包理论”是当下互联网时代经济运行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但是当这些新型商业模式被用人单位不正确利用时,却会给劳动者带来隐权,典型的就是滥用业务外包。企业可以将一些辅助性、边缘性、临时性的工作以业务外包的方式转包给外部厂家去做,既可以提高自己的资源效率,也可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反应速度。但一些用人单位为了控制成本,滥用业务外包,外包员工有些来自相应的专业公司,但大多是来

  自劳务派遣公司,工作地点绝大多数还是在用工单位。这些外包员工的薪酬待遇与用工单位正式职工有差别,与劳务派遣工也有差别,实际上是一种新商业模式下披着合法外衣的隐权。

  7、无限制的末位淘汰制产生的隐权。《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不能胜任工作,经培训或调整岗位后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即末位淘汰。此条款本是一项合理配置用工和人员流动的法律制度设计,本着对企业负责也对员工职业发展负责的态度。但有些企业的真实目的是利用此项条款达到裁减人员的目的,只做了裁减人员的工作,而不补充能胜任工作的新员工,把“一个萝卜一个坑”,执行成“拔了萝卜没了坑”。或者将原来的岗位工作量由团队其他人来承担,变相增加了其他人员的劳动定额,对于他们而言也是隐权。

  8、不合理的工作时间管理产生的隐权。法律规定员工每天工作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不超过40小时,特殊工时调整需要经过劳动部门批准和备案。但现实中在劳动工作时间上的侵权行为不少,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班前会议等准备时间不算工作时间。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员工必须提前10-15分钟到岗,进行岗前准备和训话,这段时

  间不在法定的8小时之内;其二,班中用餐时间不算工作时间。8小时制或12小时轮班制工作时间安排,一般用人单位都会安排15-30分钟一次或两次用餐时间,大多用人单位

  都不将之计算在用工时间内,无形中延长用工时间;有些企业甚至连用工期间员工上卫生间的时间也要与员工斤斤计较。其三,综合工时制的滥用。对不能实行8小时正常工时制度的企业,按照法律规定可申请实行综合工时制,即可实行24小时两班12小时轮换、24小时3班8小时轮换等方法综合计算工时,只要全月算来每周不超过40小时即可。但

  问题在于12小时制往往要扣除1小时用餐时间不算工时;

  周六周日等节假日工作时间在折算正常工时时容易出现矛

  盾等等。这些在用工时间上的隐权经长期积累就是一个不小的问题。

  9、不合理的休假制度安排产生的隐权。其一,“无薪休假”穿上“自愿”外衣。“自愿原则”,简单地讲就是体现权利人真实意思表达的规则,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民事权利。实践中,一些企业却利用这一原则规避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无薪休假”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表面上看,企业发布“无薪休假”倡议,由职工自愿选择。尽管职工绝大多数选择“无薪休假”,但实际上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违心的。这是企业利

  用其管理的强势,迫使职工“自愿”无薪休假,达到变更劳

  动合同约定和规避企业违约责任的目的。其二,法定带薪休假的补偿未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是国家促进劳动关系和谐、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在劳动配套法规上的一项重大举措和

  进步,对未能休假的补偿,法律规定是三倍以上的标准,如果严格执行对用人单位来讲是一笔非常大的开支,一些用人单位往往以员工自动放弃不予补偿的办法逃避这部分责任。

  10、国际化公司时差产生的隐权。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不断加强,不少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开始国际化运营。在一些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企业,由于全球时差的区别,员工不得不打破8小时法定工作时间的规定连续工作,有些国际工作电话会议总是在半夜或凌晨进行,而没有相应的休息和补偿。

  此外,还有诸如滥用实习生制度、最低工资制度、企业兼并重组制度、连续工龄计算制度、地板工资制度等隐权现象亟待引起关注。

  二、隐权的特点分析

  1、所有的隐权都带有普遍性和群体性。所谓普遍性是目前大多数企业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上述一项或多项隐权行

  为,甚至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侵权行为,因此带有很强的普遍性;所谓群体性是每一项隐权行为都不仅仅是对个体员工,而往往涉及一大片员工甚至是企业的全体员工,带有很强的群体性质。

  2、制度性模糊地带是隐权的深重灾区。近年来国家在劳动法律建设和配套制度建设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在相互协调和衔接配套上,特别是在一些关联地带,还有很多模糊的地方,而所有隐权大多都处在法律法规的模糊地带,或者司法解释和判例的混乱地带。有些甚至是国家阶段性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如目前大受诟病的劳务派遣用工制度、政府劳动部门缺失的监管责任等。

  3、隐权与立法精神背道而驰。法律条款是规范和调节社会活动中相关关系的基本准则。在目前还处在法治建设建立健全的阶段,法律条款并不能囊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需要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既要遵守法律条款,更要遵守立法精神。隐权在表面上、形式上似乎合法,但实质上却严重违背立法精神。

  4、资本的逐利本性是隐权的外在动力。资本的逐利本性是市场经济状态的必然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始

  阶段,市场经济本身的法制建设还不完善,企业竞争的压力愈来愈大,迫使一些企业不择手段地强化资本逐利本性,在资本逐利本性的驱动下,立法精神靠边了,社会良知靠边了,主人翁意识靠边了。

  5、企业家社会责任淡漠是隐权的内在诱因。强调企业家社会责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这在现实中才刚刚起步,还不具备普遍意义。很多人往往本着“法不责众”、“守法成本高”、“竞争不平等”、“自扫门前雪”、“我只有一个任期”等的短视认识和借口,不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的淡漠是隐权存在的深层根源。

  三、隐权治理的基础性对策建议

  治理隐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性治理。

  1、大力提倡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维权”是相对于“侵权”而言的,如果企业家的法律意识强,社会责任感强,“维权”就没有实际意义了。增强企业家们社会责任意识,多承担些社会责任、让渡企业利润,“劳动关系双方协商共谋、机制共建、效益共创、利益共享,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

  不难达到的,逐渐消灭这些隐权也是不难达到的。因此无论从工会角度,从企业雇主角度,从政府管理角度,从企业家本身职业化发展角度等,都应该大力提倡企业家社会责任意识。

  2、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消灭法律模糊地带。这是我

  们消除或减少隐权的基础。建议针对这些隐权的问题和现象,由全国总工会法律部门会同劳动部门、企业监管部门和全国人大法治部门在涉及劳动关系立法上做一系统梳理和协调,简化重叠部分,如《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理顺衔接

  部分,如《公司法》、《工会法》、《劳动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和条例,甚至包括《憲法》中相关限制内容造成的法律衔接矛盾;清理已经过时的落后的法律及其行政规章制度;创新劳动立法,统一司法解释,避免同一案例不同判例造成的司法实践矛盾。以此消除隐权赖以生存的模糊地带。

  3、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职能监管。政府监管是保

  障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政府部门要避免阶段性、选择性、配合性、临时性的监管弊病,消除拉偏架、不劝架、看打架等不当监管行为,树立政府监管的社会公信力。

  4、加大对隐形侵权的违法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

  本。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是从正面治理隐权的一个重要对策。目前隐权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的守法成本太高,违法成本较小。要加大对隐权行为的违法处罚力度,提高企业违法成本,加大震慑和警示作用。此外,所有隐权都或多或少在寻求钻现有法律的空子,这与我们的立法精神、立法宗旨背道而驰,要在全社会树立遵守立法精神、法律条款的理念。

  5、加强工会集体维权。隐权行为带有较强的制度性、

  普遍性和群体性,这正是各级工会组织加强维权机制建设的职责所在。建议工会系统应着重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源头参与维权,以集体协商消除隐权行为。

  四、关于劳动立法精神顶层设计的思考

  对于现阶段涉及劳动关系协调司法实践中各种隐权现象,根本性的治理对策是要从立法精神的顶层设计上检讨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思路。

  无论隐权的表现形式如何,也无论隐权产生的直接、间接原因怎样,最终都会归结到一点,那就是现有调节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法规所涉及的立法精神在顶层设计存在缺陷。

  第一,立法精神顶层设计的立意不高,现实发展的速度远远超过立法条款所涉及的立法精神限制,法律规定跟不上现实发展的需要;第二,囿于现行体制机制的限制,也包括现有工会体制机制的限制,因此即使是新的立法突破,也跳不出现有体制机制的条条框框,往往立意不高;第三,对全球范围内普世价值的认知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直接影响到立法的高度、广度,顶层立法理念及其系统配套立法理念和立法精神还存在很多不一致。第五,和谐社会的核心和根本,最终将归结到社会劳动关系的和谐上来,不重视和解决劳动关系中的现实矛盾和问题,就不可能达到社会稳定,现行的劳动立法精神还没有从社会和谐的高度去设计。

  最后,小编希望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请多谅解,更多相关的文章正在创作中,希望您定期关注。谢谢支持!

  

推荐访问:2022年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报告范文 劳动者 调查报告 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