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所有人同时同等富裕吗论文(8篇)

共同富裕是所有人同时同等富裕吗论文(8篇)共同富裕是所有人同时同等富裕吗论文  就了解学习邓小平理论以来,我们初步了解了当今社会我国所实行的方针政策,所坚持走的道路为社会主义道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共同富裕是所有人同时同等富裕吗论文(8篇),供大家参考。

共同富裕是所有人同时同等富裕吗论文(8篇)

篇一:共同富裕是所有人同时同等富裕吗论文

  就了解学习邓小平理论以来,我们初步了解了当今社会我国所实行的方针政策,所坚持走的道路为社会主义道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自己的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际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邓小平提出的。1992年初,邓小一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经济建设。。。所倡导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土地改革概念,改变了21世纪的中国,为实现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实现人民共同致富。我印象最深的是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之一:共同富裕。即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并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个人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现在应当首先解决了不正当手段导致的贫富收入差距。当今我们所处的社会,贫富差距是相当大的,这些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贫富差距是一个极为正常的现象,并不是说人有三六九等,但因为个人的关系,不愿工作,游手好闲的,你没办法使他富起来。中国人口众多,暂时没有办法全面解决就业问题,劳动力大于劳动需求,工资水平比其他国家低很多,经济的平衡,致使部分必须品价格高,如房价,百姓手中没有积蓄,没有资本,就自然没有办法让家庭富裕起来,促使贫富差距的持续加大。也有很大一部分劳动者,是通过自己的双手诚实劳动获得了财富,普普通通的例子:在我们公司附近来自福建的大姐,从90年代后期来到广州,经营着一家60多平方米的士多店,通过多年的辛勤劳动,在家乡买了套大的房子,小孩也十岁了,在番禺上小学,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考虑着回家乡发展,等孩子长大一点,要上初中,家里也还有年长的父母亲需要照顾。有一部分人付出了劳动却得不到相应的回报,他们停留在在城市中的某一些地方,几个人或十几个人在一起,哪里有事做可以赚钱就往哪里走,即使知道会有危险,为了生活,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如为城市建设付出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一年到头辛苦辛苦,过年过年时反而为工资的发放发愁,这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问题。也有一部分人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财富,如偷税漏税,权钱交易,有权,可以非法获取更多的利润,某些官员的政治腐败。打开新闻网页,经常可以看到某某官员因为被人举报,涉嫌某起事件,引起有关部门介入调查。这些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如近期广州番禺查处的“房叔”蔡彬,身为正处级的官员,月薪一万,家人及其名下的房产达21套,价值4000万,其档案被调出公布于网络上,随后有关部门立案调查,涉嫌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贿赂,有经济问题,并对其实施双规。这种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的财富,与中国共产党的廉洁公正是相违背的,也不是我们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式,这种不透明的收入所得,是人民群众痛恨的,在职官员,不谋其职,贪污腐败,让人民群众心寒。这些行为都应该被禁止,为禁止不正当的竞争交易,需要国家制度的完善执行,才能杜绝此类非法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理想,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共同目标,要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根本;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与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民的综合素质。期昐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能生活得更好,向全面实现小康生活迈进.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对于共同富裕要有足够的了解,不能只是片面。要加强自己的道德水准,

  做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人,增强学识与能力,做一个服务于社会的人,加强自己的知识与修养,做一个不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人。养成好的习惯,尊重他人,力所能及的伸出自己的双手,贡献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

  

  

篇二:共同富裕是所有人同时同等富裕吗论文

  共同富裕即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水平。它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我们也必须知道共同富裕,不是指同等富裕,也不是指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里讲到的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显然不是平等富裕,不是齐头并进式富裕,人的指头伸出来还有长短,要社会中的个体步调一致并排向前进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当两个人约定共同去赚钱时,显然是不能在没有其它约定的情况下就草率理解为赚到的钱两人需要平分,所以共同富裕的第一个内涵应该是“共同”中包含的个体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自己财富的增加,既然是共同的物质增加,那么就为共同富裕设定了一个底线:一部分人的财富的增加,不能建立在另一部分人财富减少的基础上.那么我们所了解的共同富裕是有可能实现的,这个的前提就是先富带后富。也许有人会说,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了共产主义也就实现了共同富裕。但是他们有没有想过,共产主义到底能不能实现?人都是有私心的,也是有野心的,当你处在某一阶层时你会想着要爬向更高的位置,这样社会才会有进步。但是如果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无论你付出多大的努力,你得到的报酬和其他人的一样,那你就没了上进心,没了积极性,蔓延下去,那么社会就会衰落,共产主义社会不会维持很久,盛极而衰,这是不变的规律。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共产主义比共同富裕更难实现。除了考虑物质需求外,还有一个条件是不能忽略的,那就是精神文明。从目前的状况看,中国的经济是飞速发展起来了,但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了,这已经成为了我国不安定的因数。要想实施先富带后富的政策,那就要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让先富起来的人能够自觉的去帮助贫困的人,带动他们富裕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精神文明跟不上物质文明,那么共同富裕就只能是口头话题了。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发展好精神文明,精神文明跟上了物质文明,那么共同富裕才有可能实现。另一方面,就是时间问题。目前我国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都未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高度,两级分化还很严重,现在共同富裕只是一个奋斗的目标,在当前难以实现,它的实现跨时极长。总的来说,共同富裕是有可能实现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是先国富后民富,还是先民富然后国富.一般意义上看,“国富优先”的主张符合标准的“滴流经济学”原理。这一理论认为,在实现国家富裕的过程之中,财富会自上而下地流向普通百姓。也因此,“精明的政府会优先追求经济整体上的快速增长,为持续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福利创造条件。”用最通俗话讲,只有蛋糕做大了,人们才可能吃得到更多蛋糕。所以,这一理论也就是所谓的“做大蛋糕”论。按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兹后来在《全球化及其不满》一书中的总结,“滴流经济学”原理一开始在主流经济学界是得到广泛认可的,包括阿瑟刘易斯、华尔特罗斯托以及肯尼思阿罗等经济学大家都为这一理论的论证与完善做出了贡献。对于后发国家来说,以“滴流理论”为基础的“先国强后民富”路径似乎更为重要。这是因为,与先发国家不同的是,后发国家为了能够追赶先发国家,一般被迫采用“赶超战略”。“赶超战略”的核心,就是以政府强大的动员与控制力量作为后盾,进行快速资本积累与投资,以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由二元经济结构向现

  代经济转型。而要做到这一点,政府一方面必须掌控全社会更多资源,另一方面施行“高积累、低消费”政策。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国富在先,甚至为了国富,不得不在一段时期内以“民贫”为代价;等到国家完成经济转型,实现现代经济增长之后,再反过来着力于提高民众生活水平,即解决“民富”。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中国家的表现以及经济全球化后的南北失衡,使得“滴流原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质疑。从发展中国家的表现看,南亚与拉美地区国家实现了将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某种程度上部分实现了“国富”,但经济增长的成果却很少“滴流”到人民身上,而是被腐败的政府官员和买办性质的资本所截留。最终,贫富分化不仅严重威胁着社会与政治稳定,而且也反过来连累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得南亚与拉美地区国家出现了严重经济危机与发展停滞。经济全球化通过促进全球范围内商品与资本的流动,的确也因其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而增进了全球经济发展速度,但全球化成果却也大多被发达国家以及少数跨国公司所支配并把持,以至于曾在推进全球化过程中充当过急先锋的斯蒂格利兹这样的着名经济学家都成了全球化的反对者。正因此,不少经济学家开始反思“滴流理论”,认为“滴流”的渠道不畅,可能导致即使国家富了但其成果分配无法惠及绝大多数普通百姓,此时,作为财富创造主体的百姓,可能不再愿意进行“生产性努力”即去努力做大蛋糕,转而把努力的方向放在分配性即分蛋糕上,国家经济增长最终也因“生产性努力”减少与“分配性冲突”增加而陷入停滞。此时,“国强民不富”,并进而妨碍国家进一步走向富裕。“先国富后民富”这一思路,除了“滴流”的渠道可能不畅,有可能陷入“国富民贫”这一缺陷之外,从理论上看,还存在另外一个问题:即使“向下滴流”畅通,也会因为国家生产能力增长先于并快于民众消费能力的增长,从而导致总需求不足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一般只能靠出口来消化过剩产能。其后果除了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高企,还可能因为强调出口产品竞争力而不得不压低本国劳动力相对成本。此时,即使经济增长了,国家富了,老百姓却仍然富不起来,并又反过来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也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即使是后发国家,为了赶超先发国家,不得不实施“先国富后民富”的政策,但经过一段时期后,也都必须进行政策调整。民富优先此时政策调整的方向就应该是由“国富优先”转向“民富优先”,或者说,用民富来进一步推进国富。具体路径是这样:人民富裕使得百姓消费能力提升,消费能力提升推动社会总需求扩大,社会总需求扩大带动经济繁荣,经济繁荣促进国家富强。如果说,在“国富优先”政策下,“国富”主要是靠投资拉动,是一种政府主导的供给型经济增长,此时,在“民富优先”背景下,“国富”建立在总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推动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市场主导的需求型经济增长。前一种“国富”在后发国家经济起飞之初发挥主要作用,但因其缺陷导致实施必须有时限;而后一种“国富”则将预期在一国经济已经成功实现起飞之后发挥作用,而且将真正使经济发展建立在人民不断增加的物质文化需求之上,这种以“民富”为前提的“国富”没有实施时限。

  新中国成立60年,在我看来,在追求“国富优先”上,改革前与改革后并没有多少区别,而且都取得了公认的成绩。前30年,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控制,充分利用政权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有限的资本集中到中央计划当局手中,实现了在最短的时间最为困难的条件下,中国由一个落后的传统农业国变为以工业为主的国家。后30年,为了尽快实现“强国”的目标,一方面,中央政府仍然没有放弃集中全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布点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的功能;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更注重通过“分配激励”,调动海外资本以及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经济成功实现了起飞。总之,利用国家与政府的力量完成资本积累与深化,优先追求“国富”,使得当世界上绝大多数后发国家仍然未能摆脱贫困泥淖的时候,中国成为20世纪以来少有的实现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国家。更难得的是,中国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即“国富”目标的同时,的确也使经济增长成果惠及于民。新中国前30年,老百姓的生活为了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做出了牺牲,但政府仍然通过建立起成本较低、覆盖面较广的社会保障网,使得中国人文指数至1978年就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特别是中国近30年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更是成就了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减少贫困运动。正因此,今天我们回过头来审视新中国60年“国强民富”战略,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国富优先”战略在中国的实施也造成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结构性失衡的矛盾不断累积,尤其是导致两个比重即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劳动报酬占社会总收入的比重过低,这种格局反过来造成内需不足无法支撑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即妨碍国家进一步富强。正因此,调整发展思路,转而追求以民富优先,带动国家进一步发展,正当其时。这可能才是我们今天客观看待“国富”还是“民富”应该有的态度。

  

  

篇三:共同富裕是所有人同时同等富裕吗论文

  所以共同富裕的思想允许发展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应该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因此必须把贫富差距放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达到协调区域发展稳定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避免两极分化的方法和途径41立足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

  论社会主义本质、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

  班级:学号:专业级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摘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当今我国不仅在收入方面,而且在教育、医疗、就业等各个方面,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却存在着严重的发展不平衡,有着向两极分化发展的趋势。那么该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本质?如何看待共同富裕?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两极分化、共同富裕、制度改革、科学发展

  1社会主义本质1.1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的提出邓小平曾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1】富裕。”这一科学的论断促使人们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从而也为探索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和新方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国外做法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1.2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突出强调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必须“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的目标只能是“共同富裕”,揭示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2两极分化2.1我国两极分化的严重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西部差距、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区域发展差距问题逐渐地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东西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相差十倍,为世界最大。中国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差距已超过十倍,10%的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占全部居民财产总额不到2%,而10%的最高收入家庭的财产总额却占40%以上。如此令人感到反差的数据,是不是说我们的“共同富裕”理论只是一场空谈呢?是不是说我国现在的发展方向正与“共同富裕”原则背道而驰呢?是不是说“共同富裕”思想并不科学,不能很好地指导我国社

  会主义建设呢?2.2产生两极分化的原因2.2.1自然原因我国幅员辽阔,自北向南,从东到西,地区间自然条件迥异,这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存在的“先天性”差异。比如,东部沿海地区处于太平洋西岸的中心位置,沿海各主要城市均与世界经济有广泛联系,整个地区以平原为主,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壤肥沃,交通便利,占据先天发展优势;而中西部地区却处于相对封闭或半封闭地带,地形地貌多为山地丘陵和戈壁沙漠,气候干燥,环境恶劣,交通闭塞,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及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经济社会发展不利因素较多。2.2.2历史原因数千年来我国就一直存在发展差距,国家的经济重心处在不断变迁中。中原地区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全国的经济中心,唐代以后特别是北宋以后,经济中心逐步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70%以上的工业和交通运输设施主要集中在占全国面积不到12%的东部沿海地带。虽然国家在“一五”计划、“三线”建设时期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和扶持,但总体不平衡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以来,纵向比较,各个地区都有很大发展;横向比较,地区差距在拉大。2.2.3政策原因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些问题,也与一定时期内实施的具体政策有关。比如,改革开放后,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实施了非均衡发展战略,采取积极促进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率先开放的政策,在投资、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东部地区进行倾斜。这些政策给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带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但客观上也拉大了东部与中西部发展的差距。2.2.4体制原因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有体制的因素。比如,计划经济时代不尽合理的价格体制对城乡、区域差距扩大有明显影响,国家为积累工业化所需资金,长期维持了能源原材料产品和农产品的低价格,使中西部和农村发展受到抑制。又比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观念、资金和管理等的差异,市场竞争会造成不同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从而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也会扩大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不同主体间的差距。3共同富裕与发展差距的关系3.1共同富裕与发展差距的关系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这种“富裕”是一种普遍富裕,是允许一部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帮带后富的形式,逐步实现

  共同富裕。所以,“共同富裕”的思想允许发展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应该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能接受的,因此必须把贫富差距放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达到协调区域发展,稳定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目的,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避免两极分化的方法和途径4.1立足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

  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2】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的安定;才能增加老百姓手里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享受型物质资料消费所占的比例;才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创造物质条件。而科学技术又是第一生产力,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4.2在分配上敢于承认差别,在发展上鼓励先富。邓小平明确地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

  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3】本质的一个东西。”一般来说,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过程,平

  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经济社会系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有利于保持竞争的压力与活力,有利于打破平均主义,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但不平衡问题如果长期持续,也会带来不可忽视的危害。所以要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促进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另外,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各个方面,要培育人们回报社会的思想,发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4.3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既切中了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要害,又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是破解发展不平衡的根本思想武器。只有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之路,才能逐步推进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大体现,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但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耐着性子一步一步坚持走下去。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勇敢地去面对,去解决它。纵观历史,我们的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我们的党是一个伟大的党,我相信我们的明天会更加得美好!

  参考文献:【1】《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73页。【2】《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第313页。【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第364页。

  

  

篇四:共同富裕是所有人同时同等富裕吗论文

  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

  作者:贺斌来源:《中国慈善家》2021年第05期

  一方面要更加富裕,

  另一方面要实现更大程度的共享

  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让“共同富裕”和“三次分配”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这次会议提出,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在浙江,“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话题,更是先行先试的目标任务。今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提出要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5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成为一个纲领性文件。

  作为示范区,浙江正就如何推动共同富裕进行部署。7月19日,浙江发布《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简称“实施方案”),

  “从2021年到2025年,同样是在‘十四五’规划期间,目前浙江省主要围绕《实施方案》,形成重点任务清单。”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表示,浙江省对中央的战略部署,包括实施方案中的一些重要政策做进一步细化,一方面聚焦重点领域,主要围绕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以及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等4个方面开展。

  另一方面,确定重点地区。因为要想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还要瞄准一些落后地区,目前浙江已经选择了28个试点市县,代表不同类型,包括一些落后地区。

  今年6月,浙江大学成立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长期研究收入分配的学者李实出任院长,他在接受《中国慈善家》专访时表示,浙江的先行先试,更大的意义在于给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共同富裕是一个“温和”的目标

  《中国慈善家》: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共同富裕目标,背景是什么?

  李实:共同富裕是一个中远期的发展目标,之所以现在提出来,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

  2020年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有新的发展目标,基于老百姓对富裕生活的向往,提出了共同富裕这一和老百姓密切相关,比较务实的发展目标。

  从现实背景来看,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包括社会阶层差距过大、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等,对后续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共同富裕,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解决发展不平衡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此外,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国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过30多年矛盾的积累,涌现出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严重影响这些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国外的经验教训,对中国也是重要提醒:如果按照这样的发展模式继续走下去,可能越来越走不通。因此,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发展模式进行大的调整。

  提出共同富裕,并将其作为一个中长期目标,也是为了对未来发展模式的重新调整。

  《中国慈善家》:如何理解共同富裕?

  李实:从总体的发展方向上,一方面要更加富裕,通过社会高质量发展,使整体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达到一个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富裕。另一方面要实现更大程度的共享,包括发展成果的共享,发展机会的共享,各种公共服务的共享等。

  从我们研究院的名字可以看出,既强调共享,也强调发展,因为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含义,在未来15年甚至未来30年,研究院都会朝着这两个方向去努力做研究。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肯定是主导性的方向,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经验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但如何在保持一定发展速度下做到共享,确实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过去我们埋头发展,不重视共享,但现在,共享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成为发展的约束条件,要不断缩小差距,不仅仅是收入差距,也包括城乡差距、区域差距,以及财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的差距。

  《中国慈善家》:共同富裕目标的提出,对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李实:共同富裕作为一个中长期的目标,相对比较温和。从现在到2035年,再到2050年,提法上能明显感觉到留有余地,如果不是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短期内的目标,或者急于要做到的目标,而是采取一个比较务实的态度,那么经过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共同富裕应该可以实现。

  现阶段的关键在于,一方面如何研究设计共同富裕的目标,科学设定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另一方面,通過试点,在全国层面加以逐步推广。所以短期内,除了浙江外,全国范围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政策出台。

  《中国慈善家》:在政策层面,除了出台《实施方案》,近期浙江还会有哪些具体细化的措施?

  李实:《实施方案》是对《意见》的具体细化,不仅要编制重点任务,还要找到突破性的抓手,确定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以及最佳的实践,把中央和浙江省委的精神一步一步落实下去。

  因此,浙江省明确了56项指标,提出一些相对具体的政策举措,解决一些较为突出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包括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城乡融合发展等问题。

  比如在缩小城乡差距方面,可能更多是要在一些切实可行的内容上帮助农村实现全面振兴,包括农村的进一步发展问题,农村的产业化问题,农民和农民工的高质量就业问题,农村的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问题等。

  为了进一步追踪研究浙江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更好地总结经验,目前浙江也在组建一些智库研究平台,包括国家级智库平台,国际合作平台,浙江省智库研究平台,企业联盟平台等。同时,在一些重点领域进行改革试点,从中总结出一些标志性的成果和普遍性的经验。

  这些都是浙江目前正在做的工作,毕竟实施方案出台也只有两个月。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浙江更多的是把提出的一些重大的战略举措,进一步细化成具体的政策措施。

  营造鼓励慈善的社会环境

  《中国慈善家》:在提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第三次分配。实际上,一些国家慈善捐赠氛围比较浓厚,但并没有将第三次分配作为一个分配体系来看待,中国为何要强调这一点?

  李实:西方国家,特别是一些欧洲国家,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社会组织发育程度比较高,因此政府可能更多关注的是二次分配。因为一次分配大多是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如果是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市场资源配置相对比较合理,效率较高,政府可能对一次分配也不太关心。而社会组织的发育程度和第三次分配有密切的关系,如果社会组织很发达,在一定程度上政府也不会太关注三次分配。

  中国的情况则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我们的初次分配涉及市场建设的问题,如果要素市场不健全、不完善,就会存在市场分割的问题,扭曲的问题、垄断的问题、操纵的问题等,初次分配的结果可能就既没有效率,也没有公平。这就要求我们对初次分配进行制度改革,很大程度上这是政府的责任。

  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组织,包括慈善事业的发展,相较于当前的发展水平来说严重滞后,这主要归因于社会组织发育不健全,整个慈善的社会环境、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不完善等。因此,通过基础性的制度安排,能够让整个分配制度进一步的完善,让各种不同的分配机制充分发挥作用。

  从这个角度,政府一方面要在初次分配上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另一方面,在第三次分配中,通过制度建设,出台一些相应的配套政策。

  因此,现阶段政府还是有必要將三种分配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建立一个更加基础性、更加完善的制度框架。

  《中国慈善家》:在制度安排上,如何促进第三次分配?

  李实:想要让高收入群体回报社会,首先要营造一种鼓励慈善的社会环境,在社会上形成共识,认为做慈善是一种高尚的事业,是一种时尚,以做慈善为荣。现在社会上有一种仇富心理,好像捐款多就成为了富人,就会成为一个被攻击的对象,甚至还会出现逼捐的现象,这都很不正常,就需要政府出面,从精神上予以鼓励。

  其次,对于捐赠者,应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减免或抵扣,引导人们参与慈善捐赠。

  社会组织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固然要有更多的鼓励性政策,引导性政策,但也要有一些约束性政策,比如考虑开征遗产税,这样可能很多富人会权衡,到底是把财产留给后代,还是选择捐赠给社会。当然,考虑是否出台遗产税目的不是为了让富人多捐款,而是为了缩小财富差距和增加代际财富的流动性。

  总之,让第三次分配发挥更大的作用,公益慈善事业得到健康发展,一定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参与方一定是自愿的,一定是主动的,而不是一种强迫的、被动的。

  《中国慈善家》:约束性的政策和三次分配的自愿原则是否相矛盾?

  李实:慈善一定是自愿的,否则就不是第三次分配,但任何自愿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来作出的选择。

  税收从本质上说是政府的强制行为,属于二次分配的范畴,无论是房产税还是遗产税,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调节过高收入,而不是为了迫使人们捐赠。毕竟,在二次分配中,税收手段起的调节作用相对比较薄弱,直接税的选择太少了,只有个人所得税,因此很多专家都在呼吁出台房产税、遗产税等财产税,对收入和财富的代际传递问题进行调节。

  我也赞同在社会总体税收负担不变或有所下降的情况下,适时出台房产税和遗产税,一方面有助于调整税收结构,增加直接税的比重,另一方面让税收发挥更大的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如果这些税收政策出台,一定会对慈善行为或者捐赠行为产生约束性的影响。

  共同富裕是差别富裕

  《中国慈善家》:有人担心共同富裕就是“均贫富”,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李实:最近两年,社会上对共同富裕的理解上确实存在各种偏差,造成各种误读,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可以看出,政府和学界也一直在努力消除这种误解。

  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在不久前的一次讲话中提到,共同富裕是差别富裕,不是同等富裕,更不是杀富济贫。这次讲话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消除社会上对共同富裕的误解。

  此次中央财经委会议再次做了阐释,让我们理解,共同富裕的社会,就是大家都能够达到一个富裕的社会标准,过上一种富裕的生活,但是在富裕程度上,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到底应该有多大,目前还没有一个标准,但不应该太大。

  《中国慈善家》:如何缩小收入差距?

  李实:我们过去说,提低、扩中、调高,按照三个收入群体,分别实行不同的政策。

  从目前来看,扩中的难度可能不会太大。因为我国现在采用的中等收入的标准是一个绝对的标准,这就意味着在这个标准下,只要我们的经济能够保持一个正常的增长速度,比如每年都有5%~6%的增长,自然会有一部分低收入人群能成为中高收入人群。在未来15年,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可能增加10~15个百分点,甚至更多。但从收入分布来看,在一定绝对标准下的中等收入人群增加不一定是会形成橄榄型社会。

  最困难的还是提低。低收入人群,特别是处在收入分布最底端的人群,目前大概占到20%。如何让这个人群不断提高收入水平,实现和整个社会同步的收入增长,不断增加发展能力,提高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和同等的发展机会,这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能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很大程度取决于这20%的人群能不能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如果不能解决他们的发展能力和机会不公平的问题,最后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即使实现,也只是低标准的共同富裕。

  我们要科学地制定共同富裕的最低标准。富裕社会和共同富裕社会的一个主要差别,就在于共同富裕社会有一个最低富裕标准。一般富裕社会不太关注最低收入人群,即使有人一直处于失业状态,生活很困难,但整个社会的平均收入水平还在不断地提高,这个社会的富裕程度有目共睹,但这不是共同富裕。

  《中国慈善家》:从全中国来看,目前中等收入群体的比例大概有多少?

  李实: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如果一个三口之家,年收入在10万~50万元,就算得上中等收入人群。按照这个标准去衡量,浙江中等收入人群已经超过60%。从全国来看,201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等收入人群大概占30%。可以看出来,浙江和全国仅中等收入人群的规模,就有很大差距。

  此外,浙江省城乡之间的差距大概是2倍,低于全国2.5倍的平均水平,在这次实施方案中,浙江提出争取在5年之内差距能够降到1.9倍以下。当然,浙江发展程度和共享程度都相对较高,所以中央给浙江的定位是作为示范区,要先行先试,走在全国前面。

  对于全国而言,15年内能够达到60%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提出2035和2050两步走的目标。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目标上,浙江提出的时间表分别是2025年和2035年,比全国提前10年和15年。

  这一目标,浙江有可能实现,但其他地方并不一定要和浙江保持同步。共同富裕不是均等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浙江的先行先试,是因为它有这样一个基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主要还是给全国提供一些可复制的经验,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浙江共同富裕先行先试示范区的意义所在。

  

  

篇五:共同富裕是所有人同时同等富裕吗论文

  走共同富裕之路

  最近,我们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课上,了解了许多关于“共同富裕”的知识,学习了很多的重要理论。我们也因此解开了心中很多的疑惑,觉得现在社会的一些矛盾,通过一些理论知识时可以解释,只要按照理论的方法,消耗一定的时间,这些矛盾也都是可以解决的。所以,我们应该认真学习这门课程,了解“共同富裕”。而我个人认为,要实现共同富裕,现在应该首先解决了不正当手段导致的收入差距。解决收入差距我觉得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制定一些利于弱势群体的政策,给农民,工人以及其他社会下层人民提供一定的福利,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从看不见的方面提高他们的收入;第二,我国应该完善和制定足够的法律体制,来禁止钱权交易和垄断手段带来的非法收入,严厉惩治非法之徒。

  当然我们说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我们首先对这个说法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共同富裕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那么,我们又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呢?

  有效调控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当务之急(一)深化认识: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和同步富裕,而是有一定收入差距的普遍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两大基本原则之一,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来带动助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依据。再次,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决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事情,而是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努力过程,那种试图通过“跑步进入”的方式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想法,无疑是幼稚可笑的。既然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那么共同富裕是一种什么富裕呢?严格地说,共同富裕应该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发挥完善的社会分配机制的作用,逐步实现的有一定收入差距的普遍富裕。正因此,当我们在迈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进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收入差距,就不要大惊小怪,惊慌失措,只要收入差距是合理的,就有利于调动积极性,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任何平均主义的想法和企图,都是有害的。我国的收入差距现象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出现的,是打破平均主义分配方式和强调市场竞争的必然产物。从总体上看,收入差距现象只是由“高度平均”向“比较合理”的方向过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保持一定的收入差距,才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实行吃“大锅饭”的分配体制,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小,严重地窒息了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热情,经济长期搞不上去,人民生活也得不到根本改善,结果是共同贫穷。因此,应该说收入差距扩大现象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违背先富促共富思想的内在逻辑不合理的收入差距背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不合理的收入差距成为制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严重桎梏不合理收入差距危及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局面

  (二)加快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夯实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国有近13亿人口,今后每年还将净增1000万,要使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迈向共同富裕目标,必须保持社会经济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为此,一要在继续保持东部地区良好经济发展势头的同时,加大中西部、东北部地区特别是西部与东北部的开发力度。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带头作用要继续发挥下去,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有条件的地方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二要以发展带动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扩大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而扩大就业最重要的手段是保持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在外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在内要规范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总之,只有加快发展,才能为有效调控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夯实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快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根本途径。

  (三)推进改革:完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体制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已深入人心,尽管收入差距也因此有所拉大,但这不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错误。继续推进改革绝不能放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而只能构建更加完善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体制。坚持效率优先就是要在公有制经济中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同时,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积极采纳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合理的分配制度,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分配的差距,使劳动者所得的报酬与其对社会的贡献挂钩,使劳动者投入的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得到应有的回报。再次分配注重公平,注重公平就是要使全体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开放和生产力发展的成果。为此,必须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切实保护合法收入,加强调节过高收入,同时又要切实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支持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真正保障低收入者生活,致力消除绝对贫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体制的构建和完善,是推进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环节。

  我们对共同富裕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那么我们大学生又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我们应该对共同富裕有足够的了解,并且知道自己如何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具体而言就是要发展自己的道德水准,做一个为社会所欢迎的人;发展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做一个服务于社会的人;发展自己的意志品质,做一个贡献于社会的人。第二,我们还要将这些认识付诸实践,有脚踏实地的行动。这种行动表现在道德的修炼上应该是:自觉遵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表现在文化知识的学习上应该是:不论学习上取得怎样优异的成绩,都能永不满足;不论在学习上遇到怎样的挫折,都能坚韧不拔。第三,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和谐的集体应该是每一个个体都受到尊重的集体。只有在这样一个集体之中,大家才能充分发

  挥自己的能量,散发出足够的光与热,才能最大可能实现共同富裕!

  201123030237

  市场营销1102班:伍显勋2013.06.02

  

  

篇六:共同富裕是所有人同时同等富裕吗论文

  实现共同富裕是

  试题:

  实现共同富裕是()

  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B、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C、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D、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E、社会主义本质资料

  答案:ABD

  【相关阅读】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透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忙最终到达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也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上的普遍富裕。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资料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忙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基本内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

  共同富裕是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共同用以说明富裕实现的范围,它是相对于私有制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而言的;富裕则是用来表征生活丰裕的程度,它是相对于贫穷而言的。共同富裕就是消除两极分化和贫穷基础之上的普遍富裕。

  邓小平一再强调要消灭贫穷,消除两极分化,实现百分之九十几以上社会成员的富裕,其要旨在于要实现普遍富裕。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正是基于这样的决定,邓小平一再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务必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占有、使用和支配生产资料的平等权利;务必坚持按劳分配的原则,保证人民获得财富的公平权利;务必加强宏观调控,保证人民享有共同致富的权利。

  共同富裕是普遍富裕,但这种普通富裕不是、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同时、同步、同等富裕。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共同富裕,然而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作为一个社会公平的范畴,共同富裕不可能是全体社会成员在财富占有上的绝对平均,而是在生活普遍富裕基础上的差别富裕。就是说社会成员因其素质的不同、对社会贡献的不同,在财富占有的多寡上也必然不一样。事实上,也只有承认富裕程度上的差别性,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发展经济的用心性,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带给示范。没有差别富裕,也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用心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邓小平正是基于对共同富裕中所蕴含的差别富裕内涵的揭示,才勾画出先富、共富的战略构想,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

  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的共同富裕为基础的,这是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资料。然而,仅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这种富裕与现代礼貌是相背离的。高度的物质礼貌和高度的精神礼貌,既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资料,也是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资料。邓小平指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礼貌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礼貌。”他认为,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人的自身礼貌素质的提高,这几方面有机结合,才能构成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鲜明特征。

  邓小平在谈到小康目标时,用的是“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综合概念。同样,我们认为共同富裕也不单是一个物质上富裕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物质生活在内的、体现社会成员各方面生活富裕在内的综合概念。也只有从这样的高度去认识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才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

  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是有必须的逻辑关系的。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人们精神生活的充实、社会生活的协调务必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富裕上,如果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所谓的道德、理想就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生活富裕了,人的追求就会向精神生活发展。邓小平说:“物质是基础,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物质生活是基础,但物质生活并不是人类生活的全部资料。人民生活的改善并不单指物质生活的改善,而是指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各方面生活全面提高的问题。事实上,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以后,精神生活将成为决定人们富裕和幸福程度的一个关键因素。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裕务必有赖于精神生活的指导才能构成礼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拥有闲暇时间将成为富裕生活的一个显著标志,如果没有精神生活作依托,闲暇时间不仅仅无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相反可能成为滋生惰性、产生新的社会问题的温床。

  精神富裕的价值,不止是它和物质富裕是互相联系、制约的,而且社会主义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谈到一国的综合国力时,通常主要指该国政治、经济、科技等实力的总和。但社会的发展日益证明,一国的精神凝聚力也应当是其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精神力量不行,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用心进取的意志。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共同富裕是部分到整体的逐步富裕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那里“逐步”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从社会历史发展纵向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积累过程,需要分步骤有秩序地进行。二是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横断面看,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透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忙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由此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非同时富裕的过程。

  邓小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根源于我国生产力总体落后、发展又极不平衡这一基本国情。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必然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并且它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与同步富裕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从逐步富裕的方法上来看,它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要实行非均衡与均衡相结合的发展战略,透过用心的非均衡促进相对的均衡,即:一方面鼓励一切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加快全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又要大力帮忙欠发达地区个性是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在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应注重效率,即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透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反对平均主义;再次分配应注重公平,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在处理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收入上,要进一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共同富裕是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过程富裕

  把共同富裕界定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根本目标时,并不意味着将来有一天实现了共同富裕,人类就不再前进、社会就至此停滞了。共同富裕并不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

  终极目标细枝末节上的描述,而是对社会主义公平和理想的一种形象概括。共同富裕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充实新资料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贫穷到富裕再到高层次富裕的过程富裕。这天所谓的共同富裕只是相对于我们这天所面临的普遍贫穷而言的。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到达共同富裕。”那里的“最终到达共同富裕”,并不单是一个时间上的界定问题,而是指在社会主义社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最终的目的全在于实现共同富裕;是指共同富裕本身是一个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动态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并把人类引入共产主义阶段共同富裕的大门。

  共同富裕的动态过程性,也是由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无止境性决定的。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历史在必须好处上就是一部追求富裕的历史。所谓理想,在这天是实现低层次的共同富裕,在明天就是追求高层次的共同富裕。只要人类还在,理想就不会湮灭,对富裕的向往和追求就不会停止。

  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刻内涵。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实现“五个统筹”。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对共同富裕思想有全面、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用它来指导全面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必定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共同富裕属于经济学领域的概念,就应用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来定义。富就是表示占有财产多,富裕表示拥有的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等的数量多。贫困就是拥有的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等的数量少。“共同富裕”是人民大众最终到达富裕,但绝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我们要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

  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忙后富的,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所以,那些声称共同富裕就是同步富裕、就是绝对平均主义的说法是错误而片面的。

  “平均主义”是平均消费生存资料,或者说是平均拥有生存资料,也就是平均拥有社会财富。但在历史的事例中,洪秀全均尝试过实行平均主义,但是他们所实施的平均主义的原则是同步富裕,其过分的追求了主观的完全同步性。由此可见,“共同富裕”显然不是“平均主义”的代名词,“共同富裕”也显然不同于“同步富裕”。

  

  

篇七:共同富裕是所有人同时同等富裕吗论文

  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所遇到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国贸1001班傅晓晴1005400143摘要:摘要:社会主义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思想是我们认识现阶段贫富差距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理论依据。而我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从总体上看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和暂时性,虽然还没有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缩小贫富差距,防止两极分化。关键词:关键词:共同富裕贫富差距困境政策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价值目标,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有效遏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着力缩小贫富差距幅度,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终目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从中指出了富民的根本途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规定了富民的基本性质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明确了富民的总体目标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奠定了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依据,并把共同富裕思想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高度。如果离开了共同富裕就失去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终目标。2、共同富裕必须建筑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共同富裕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民富国强。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心任务”“首要任务”“第一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邓小平还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社会主义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基础之上。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生产力发展,否则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生产力发展讲共同富裕,否则就会导致共同贫困。3、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规律,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主张。“先富”这个带“后富”实现“共富”的新构想,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先富的积极作用在于:一是示范作用。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经验能为其他地区和其他人提供示范和借鉴。二是帮带作用。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帮助和带动大部分人致富,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三是经济作用。先富的地区、先富的人可以为落后的地区和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四是激励作用。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励没有富裕的人奋起直追,从而走上富裕的道路。4、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富裕共同富裕作为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最新阶段,它所指的不仅是全体社会成员物质生活上的富裕,更重要的表现为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首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合理物质利益,使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但是,只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这种富裕并不是现代文明条件下的真正富裕。因此,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二、实现共同富裕的困境改革开放后,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但是,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较快,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改善,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出现了居民收入和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现象。1、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现状我国现阶段贫富差距的现状主要体现在: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地区收入差距拉大、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明显拉大以及非法致富现象较为严重。有一些社会成员利用非法手段,如偷税漏税、敲诈勒索、贪污受贿、走私贩私、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以及各种形式的寻租、内部人控制等非法收入现象相当普遍。其中社会反映最为强烈、影响最突出的是利用职权谋取不义之财的腐败行为,从索贿受贿到权钱交易到与不法分子狼狈为奸,腐败问题相当严重和突出。2、共同富裕难以实现的原因自从我国集中精力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事业以来,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效率优先、做大GDP规模上面,而把社会公平和分配好社会产品的问题放在“兼顾”的次要地位,以至于逐渐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些基本常识也模糊淡忘了。比如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人资本是应该允许存在的,但不能忘了马克思早已指出的资本积累必然引起两极分化的规律;又比如说,私营企业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应当承认的,但不能忘了他们的两面性,特别是其嗜利逐利的本性,这一本性迫使他们不断为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奋斗,致使社会走向两极分化。因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实行“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政策的时候,对于私营经济往往偏于支持刺激鼓励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积极方面,而不注意节制和限制其剥削和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后果的消极方面。是的“先富”带“后富”和“共同富裕”长期难以实现。3、加入WTO对拉大我国贫富差距的影响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加大。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主要表现如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之间、东西部之间、城市和农村之间、个体私营业主和普通工薪阶层之间等。加入WTO加速了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推动了经济增长,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

  加大了我国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其次,加入WTO,在短期内扩大了我国的地区间收入差距。而近年来,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在不断增大。加入WTO后,由于各地区把握经济发展机遇的程度不同,以及资源、区位、政策等因素的作用,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将在短期内日趋扩大,甚至会造成两极分化。此外,加入WTO在短期内扩大了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使得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随着加入WTO而扩大。随着我国加入农业在国民总产出和就业中的比例是下降的。这是由于虽然居民真实收入提高了,但真实收入增加而导致的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要远小于对非农产品需求的增加。金几年,中国对农产品的收入弹性最多只有非农产品的,因而随着我国加入WTO,这种状况将更加明显,从而导致了更为严重的城乡收入差距。三、现阶段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现阶段稳步推进共同富裕的政策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共同富裕的理论前提,既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坚实保障,在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的前提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创造丰硕的经济成果,是逐步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最根本的基础和保证。2、大力创造就业机会,实现最大限度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充分结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逐步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大力创造有效的社会需求,拓宽就业渠道,为人们的职业选择提供更多的机会。大力创造就业机会,重要的途径是鼓励人们积极创业。主动创业的人多了,社会的就业率才能有效提升,更多的人才会有收入保障3、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分配的公平、公正完善分配制度,实现分配的公平、公正,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社会成果。(1)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最为紧要的是必须把这种差距控制在广大公众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尽可能地体现出公平与正义。(2)针对现阶段要素价格尚未完全市场化,导致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缺乏

  客观标准,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要素价格直接导致要素所有者,特别是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不公的状况,加快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各类市场体系,促进各类商品、各种要素自由流通、流动和充分竞争,形成相对合理的市场价格,为弱势群体创造获得公平收入的社会机制。(3)针对行业垄断造成公众间收入分配的巨大差异,政府对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应有必要的规则控制,绝不能让垄断行业经营非市场化,收入分配却完全市场化。(4)对由于税收制度不合理、不健全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的情况,进一步健全税收制度,不仅要实行“量能负担”原则,而且要加强富人纳税申报制度建设,增强对高收入者的征收力度。(5)充分发挥再分配手段的调节功能,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公共事业投入,在公共卫生体系、社会救济体系和普及国民教育体系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同比例不断加大投入,使更多的弱者受益,更多的生活困难者受益。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22.②曹建文.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N〕.光明日报,2006-02-22.③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A〕.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3.〔M〕.人民出版社,1993.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⑤朱秀茹.用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科学认识当前的贫富差距〔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

  

  

篇八:共同富裕是所有人同时同等富裕吗论文

  浅谈共同富裕基本内容形成条件如何实现如何实现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如何认识共同富裕关系到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收入差距、贫富悬殊的正确理解问题,关系到对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的信心问题。论文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乃至整个社会主义阶段的共同富裕,不是绝对的平均富裕,而是社会成员间存在一定收入差距的相对共同富裕。应该把这种共同富裕理解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绝对共同富裕——无差别的共同富裕

  深刻领会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二、共同富裕的

  内容

  共同富裕是一个久远的历史课题,同时也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未来课题。那么这个课题的共同富裕到底是指什么呢?下面我们进行分析:

  (一)共同方面的含义:一是经济地位平等,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所有人处于平等的地位,这种平等不是简单的法律规定或者社会认识,而是体现在经济优势上。即:不是通过法律的手段或者政治的手段来维持保障经济地位的平等,而是各个阶层和劳动者个体在经济要素方面拥有相互抗衡的经济实力。通过经济措施的努力,将把劳动力和劳动文化培育成可以与劳动物质相抗衡的劳动因素,同时都具有资本抗衡的能力。在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里,没有雇佣关系,也没有资本家或者无产阶级,而是劳动力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劳动文化及其资本的拥有者和劳动物质及其资本的拥有者,以及单纯的资本拥有者。各种拥有者的地位是一致的,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里,更体现在经济优势里。由于经济地位的平等不是一个政治虚名或者法律虚名,所以会直接共同享有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二是公正公平分配,全面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剥削有劳动力剥削、劳动文化剥削。劳动力剥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劳动力成本回收不完整,劳动力成本包含从把胎儿培养成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以及在形成劳动力后维持和发展劳动力的所有资金耗费,当然享乐性的资金耗费不计算在之内。如果成本不能回收,那么劳动力的耗费上就直接形成负资产或者说仅有最低底线的自然生存和繁衍的资产。这些成本的回收应当可以维持劳动者一生在衣、食、住、行、医疗、健身、学习等方面的资金耗费。可是,许多的劳动者是居无定所,医疗无钱,养老无钱。在当前,众多劳动者无法偿还父母和社会的养育、培养的资金耗费;开始劳动后无法购置维持劳动力存在的房屋和一些生活、学习、工作等必须品;失去劳动力后无法安度晚年。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应当知道到底是当前的生产力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还是剥削造成的。二是劳动力创造的相应的增殖价值部分或者利润部分被剥削了。结合第一点,那些产生、维持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形成了整个劳动力的成本,但是这个成本并没有象劳动物质和资金那样成为生产成本,并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凭什么劳动物质的资金耗费和直接的资金耗费成为了分配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资本,而劳动力的资金耗费就不能参与增殖价值或者利润的分配呢?这就是剥削!当前我们许多劳动者不仅应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剥削了,甚至连成本都被剥削了。劳动文化剥削主要体现在劳动者的创新研

  究没有得到正确的增殖价值评估或者利润评估,它们应当拥有的增殖价值或者利润被一个简单的奖金或者工资、甚至是几句奖励的话就代替了。这就是劳动文化剥削!总体上讲,劳动力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劳动文化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当然,劳动物质的维持资金和使用资金是资本,也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单纯的资本同样享有享有成本收回和分配利润的权利;所有劳动要素都必须拥有资本才可以存在,都必须享有资本的一切权利。共同富裕社会将实行公正分配、按劳分配、创新分配和公平分配,彻底消灭剥削,共同享有劳动成果。

  (二)富裕方面的含义:一是物质产品方面的富裕。人民群众拥有丰富的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物质必须品。物质产品不仅是经济活动的基础,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这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标志和要求,物质生活的富裕程度是共同富裕的基本指数,没有丰富的物质产品,就不可能算为富裕。二是精神产品方面的富裕。这包含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方面的精神文化产品。精神文化产品有两大类,一类是本身载有意识事物的一类文化产品,如书籍、光碟、硬盘、报刊、邮册、图画、相册等,这些产品物质本身并不是消费需要的,需要的是其载有的意识事物。如果将其载有的意识事物转载到其他载体上,就不再是精神产品了,就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物质产品。另一类是本身就是精神产品,如盆景、雕塑、饰品、古玩、歌舞、戏剧、影视、相声、小品、演说等。三是服务劳动产品方面的富裕。这主要是指人民群众可以充分享有医疗、教育、保险、健身、娱乐、购物、交通、救援、交际、法律、政府服务和民主维权等服务方面的权利和条件,同时包含市场上广泛存在的服务劳动产品。四是生态环境方面的富裕。这是指人民群众均能享有安全、丰富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就是拥有蓝天白云、清新的空气、清洁安静美丽的环境、健康的活动空间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的消费和生活的基本要求与以前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仅有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是不够的。共同富裕的需求内容应当按照当时人民群众或者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标准进行定义,并且可以适时调整。一是认清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二是明确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三是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邓小平同志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怎样把握时机用好这项大政策?邓小平同志又进一步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成为我国在达到小康时实施先富带后富战略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归结起来,主要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先发展;一条主渠道

  ———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和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悬殊问题。

  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想实现共同富裕,就要做到一下几点:(1)继

  续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根本,好比我们的“共同富裕”大厦的根基。想要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点必须坚定不移的保证。不过,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把握好一个“度”,就像“可持续发展”中说的一样: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政府必须在这个这项工作里下大力度。既不能不发展,也不能头脑发热的一个劲的发展。因为我们的政府是一个“不偏心”的政府,这些事情他们一定会全力去处理。(2)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与科教兴国战略:在前面的文章里我也提到了科技的重要性,如果说“科技”是“共同富裕”的基础,那么“教育”就是“科技”的基础。所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非常重要,只有社会整体科学技术水平上去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富裕”。同时,不仅仅是对高端人才的培养。服务于广大人民的义务教育、各种渗透在生活各个角落的教育同样重要。(3)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部分人的贫穷是,永远是“共同富裕”中必须要面对问题。一些人,可能因为如能力、天生条件、后天培养不足、机会各种问题。在某一个时期依旧贫穷着。面对这样的人,我们必须尽量保证他们的利益。其中,好包括几个小点a)医疗问题b)交通问题c)教育问题d)房价问题e)官二代、富二代问题f)其他不公平问题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而我们政府的优越性更加的显而易见。前面我已经提到了,我们的政府,是要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的,这些不公平的情况是不能存在的。另外,有些人可能还有疑问:在这些问题上,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做的远远超越我们。比如美国,他们的教育、医疗都几乎是免费的。“美国梦”也说明了他们的社会机遇的分配是十分平等的。有这个疑问,是因为提这个问题的人没有着眼于历史。对比一下,曾经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这么完善吗?没有!后来,他们发生了很多次各种各样的危机才逐步演变成目前的状况。但是,说实在的,在某种意义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各种危机后发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逐步改善,逐步向着。社会主义国家应有的方向发展。这些足可以看出我们社会形态的优越性。对于这一项优越性,我们一定要大大的发扬。这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体制,尽全力保障那些暂时还处于“贫困”状态的人的利益。如果说拉开贫富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第一价段,那么当前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保持上限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不断缩小上下限的差距。在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后,相信我们终将实现共同富裕。

  七、共同富裕的历史启发

  在世界历史上,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有一些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办法,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出发点和目的不一样,但是在效果方面相差不大。下面,对历史上追求共同富裕的措施和方法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概括:

  一是生产力发展途径。这个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主要体现在初次分配上,主要手段是提高工资档次,以此增加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在这个途径上,经济政策的实施者并没有想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美好而伟大的理想,其目的是为了消除经济隐患,创造稳定的经济环境,共同富裕仅是一个附带效应,剥削现状和赖以剥削的条件都没有改变。虽然剥削依然存在,但是通过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劳动人民得到的劳动成果比以前多了,生活比以前富裕了。当然,多分给劳动人民一点劳动果实也并非情愿,而是在劳动人民的反抗之下的无奈之举,或者是对经济矛盾妥协。这条路径的优点是生产力发展进步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强

  大了,拥有优越的竞争能力和生产能力。其缺点是剥削程度加重,财富分配失去均衡,整个社会发生财富倾斜,生产、分配、消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虽然可以采取借贷等手段暂时缓解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并极大的短暂的调和实际财富倾斜的现状,但是这些手段只能让经济矛盾越积越深,最终导致不可化解的矛盾爆发。这个方法是以发展生产力的方式增加社会财富,劳动人民也受益于生产力发展,得到了更多的财富,但是从根本上讲,它是不顾及分配问题的和剥削问题的,所以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道路。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生产力发展可以让人民群众富裕,但是不消灭剥削,人民群众无法真正富裕。

  二是均衡再次分配途径。就是在初次分配不均衡的情况下,通过再次分配达到分配均衡的目的,这是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的。这个途径可以提高国民的个人实际收入,同时也可以通过再次分配的方式调和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使整个经济体系和谐运转。其实现手段是提高国民福利待遇、失业救助、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打造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等。其优点是通过政府性的国民分配行为对低收入者进行扶持,缩小整个社会的财富差距,促进整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其缺点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因为其手段是再次分配。再次分配的劳动成果是大众性的税收收入,而不是直接削弱剥削程度而得的收入。根本上,是不可能解决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矛盾,因为剥削阶级的剥削部分并没有减少。实际上,这是一个贫穷的收入相对高的人民群体对另外一个收入相对低的人民群体的帮助,就是一个集体的慈善活动。均衡再次分配的共同富裕途径,没有真正解决剥削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人民个体没有经济主导能力的问题。接受再次分配的人民群众,不是走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而是走在被慈善的道路上,因为他们没有经济主导权,对经济来源没有支配权和控制权。这种情况,不论是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在中国,都是属于一个性质的,其事实作用没有任何差异。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解决劳动人民对经济的主导权问题,也就是经济支配权和控制权的问题,只能是被慈善,而不是共同富裕。

  三是平均分配途径。这种分配方式主要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中,其分配计算不考虑各个劳动因素或者生产因素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增殖或者利润作用,并把各个因素同等起来,进行平均分配。这种分配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按劳分配因素,但是“劳”与增殖劳动或者利润之间并没有明确的计算。由于其分配方式没有体现效率的作用,以及资本和文化的作用,抑制了优势因素参与生产或者劳动的积极性,最终抑制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由于计划经济的原因,抑制了整个经济社会的运动活力,直接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当然,由于生产力得不到优势发展,也就不可能创造共同富裕的财富,但是这个分配方式的惟一优点就是消除了贫富差距。可是这个优点不会永远存在,会因为财富创造能力的降低而消失,甚至人民群众得到的实际财富会减少到比在剥削社会得到的财富还少。这个途径给我们的启示是,没有先进的生产力,即使是消灭了剥削和消除了两极分化,也是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的。

  综合三个启示,得出的结论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必须是统一的行动,也就是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本身是在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经济条件,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本身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二者必须是高度统一和协调的。同时,劳动人民个体必须掌握到相应的经济主导权,才能真正创造财富而拥有财富。实现了这些条件,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人类之伟业,就需要全人类来完成!我们实施的不是主义性战略,而是全人类安居乐业,共同富裕的战略!让我们怀抱世界而拥有世界!

  

  

推荐访问:共同富裕是所有人同时同等富裕吗论文 富裕 共同富裕 所有人